書單、筆記、討論
《吹夢巨人The BFG 1982》、《瑪蒂達Matilda 1988 》、
《發條鐘 Clockwork 1996》、
《第十四道門 CORALINE 2002 》、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2005》
《發條鐘 Clockwork 1996》、
《第十四道門 CORALINE 2002 》、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2005》
每本書均有相關連結
2012.06.30
時間:09.11
本書作者金斯萊是一位牧師,他寫的古典童話更是人人稱道。這部「水孩兒」十分清新流暢,「每一頁都散發出海風的清香」;一九○六年,英國牛津大學還選定它做為孩子們的教科書呢!
本書特色
●以誇張的手法、豐富的想像、鮮活的筆調,刻畫人性中的各種特點,創意獨具,是一般童話題材所罕見的。●書末「童話遊樂園」單元,編入了相關的益智遊戲,很能吸引孩子拿起筆來和自己的腦力「筆仗」一番,有助於孩子判斷力和語言、數學能力的培養。
作者簡介
查爾斯.金斯萊水孩兒的第一章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出爐了,整本書更是以相當快的速度完成。所以,作者金斯萊可以稱得上是個「快筆」。
筆要快,寫字的速度想必有一定水準,另外,還得有「金頭腦」的配合,也就是:要能有新奇的點子不斷湧現出來,還要有很棒的組織表達能力,要不然,僅僅筆快,也只能在抄書的時候贏別人而已。當然囉!水孩兒能迅速寫成,跟金斯萊的童年經驗也滿有關係的;他生長在英國的西部海岸,經常跟著船夫的小孩,在海邊奔跑,在海中嬉鬧,水裡的一切對他來說都非常熟悉。於是,自然能以很快的速度,寫出像水孩兒這樣以水底為背景的故事,而且呀,故事的每一頁都散發著海風的清香呢!
金斯萊的金頭腦可不只表現在寫故事方面,他還十分具有科學精神,努力宣傳有關自然方面的新知識。像他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就很認同。什麼是進化論呢?水孩兒的故事中曾經說到有個逍遙國,裡頭的人很懶,只肯坐在樹下等果子掉進嘴巴裡,最後,這些人全變成了猿猴。這就是一種進化的觀點:不斷地勞動、努力,就會愈來愈好;只貪圖享受的,只有愈變愈壞,最後將被淘汰。
除了筆快、腦筋好,金斯萊還是位「名嘴」呢!他從劍橋大學畢業後,立刻成了牧師。他的佈道很受人們的歡迎,倫敦的青年學生之間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感到苦惱,就到教堂裡聽聽金斯萊佈道吧!」而經由這點,也可以證明金斯萊很了解人們的心理,並有一種可以將人的苦痛,轉化成積極力量的能力。哇!夠厲害的吧!
另外,金斯萊還有一副「軟心腸」;當時,社會上有一大群人屬於工人階級,整天辛苦地工作卻賺不到什麼錢,生活過得很苦。金斯萊除了站出來為他們說話之外,還寫了兩篇小說「酵母」和「阿爾頓;洛克」來表達對窮人的同情。他這種從現實社會中,找出一些值得注意、關心的問題,寫成小說,就叫做「現實主義」;金斯萊可以算得上是現實主義的開山老祖宗喔!反正,滿偉大的就是了!
「快筆」、「金頭腦」、「名嘴」、「軟心腸」,哇!金斯萊的封號還真不少呢!不過,封號多少其實並不重要,有沒有真正做一些事,才是重要的,不是嗎?
討論要點:自然與人的關係為何
學員筆記整理: 小五媽媽 部落格連結
學員筆記整理: 小五媽媽 部落格連結
少年小說導讀(一):水孩兒
帶領人:徐永康老師(財團法人臺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
時間:101.9.11
地點:新北市圖書館B1演講廳
共讀書目:水孩兒
作者 /查爾斯‧金斯萊 出版/天衛文化
現階段國中強調升學,有推廣想像性故事的必要。
而想像性的故事以英國產出最多,例如哈利.波特、公主與妖魔,因該區域多雨霧,行動有所限制,人們多待在家裡—培育想像性故事的溫床。
橫眉冷對千夫指:水孩兒的分析
當代幻想故事:
◎故事中描述的事件不在現實世界發生
◎幻想故事的價值:
1.想像的趣味
2.增加思考的多樣性
人的生活一定是在進步嗎
人到底要什麼
思路的改變(你對自己的了解是什麼)
認識神的方法
Q:你的人生,因外在力量的塑造,重要的轉折點是什麼?
3.暫時脫離枯燥的現實生活
4.具有一定的幽默性
5.獲得重要啟示
壞理論vs.好理論(壞理論也有用處)
Q:孩子犯錯,如何原諒他?
(不要擔心孩子犯錯,偶爾放掉手)
6.與現實生活的對應
在現代學校的學習中,把〝想像〞視為最不重要的,主要是受到過去柏拉圖的影響,認為真正的學習是發現真理,胡思亂想並不真實,因此造成今日普遍以「推論」、「概念」為核心,導向以「語言」和「數學」為學習的核心。其實,任何的學習都帶有想像的特質,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透過想像來談「語言」和「數學」?
對幻想性故事的評價和選擇
◎可構思性
◎好的情節
從真實的樣貌開始,一點一點改變,—〉進入想像的故事。
◎一致性的背景描述
和時空、區域要求有關(背景知識)
◎風格的恰當性
字詞、主題的風格。例如用動物表徵個性,要顛覆也可以,但要有好理由,如果只是為了顛覆刻板印象,反而容易失焦。
◎重要價值的主題(Q:你看到什麼?)
◎邀請讀者的能力
徐永康老師說這個故事讓他想起小時候,和玩伴計算樹蔭的距離,然後以最快的腳步跑向盡頭的河邊泡水,因為當時赤腳,踩在日曬的土地很熱。到了溪邊,他們會用竹子編成抓蝦的籠子,所以對書中描寫龍蝦被困在籠子裡進退不得很有共鳴。他說:我會坐在石頭上望著前方,看著河水,想著河水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看到水面的樹枝漂過去,好似盛接了某種經驗去旅行。到現在,對河水的感覺和抓蝦的體驗還是很深刻。後來國中老師上課時講到後龍溪,考試考後龍溪有多長?這對我一點生命都沒有。
幾種型態的幻想故事
當代民俗( 愛上飛的女孩)
動物性
擬人化的玩具或物件
非凡的角色( 愛麗絲夢遊奇境)
小矮人
超自然
歷史的
追尋的(牧羊少年的奇幻旅程)
動物性
擬人化的玩具或物件
非凡的角色( 愛麗絲夢遊奇境)
小矮人
超自然
歷史的
追尋的(牧羊少年的奇幻旅程)
科學小說與科學想像(顏色書)
找一個型態,親子進行一個月的相關主題延伸共讀。
故事簡介
一個掃煙囪的小男孩湯姆,天天得挨師傅打罵,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他從一身骯髒的窮小孩,變為水陸兩棲、乾淨快活的水孩兒,在水中經歷了一連串奇事,經由仙人的幫助和引導,最後蛻變成真正的大人,並有勇氣去幫助他不喜歡的人。作者時而對小孩說道理;時而諷刺大人的觀念和作為,在今日看來頗具洞見,值得省思,但在當時(1853年代)卻飽受指責和批評。書中探討生命與環境的互動、人如何自救而重生、如何助人等多重角度,可以幫助少年讀者進行人與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等生命相關議題的探索。
‧掃煙囪的小男孩
‧變成水孩兒
‧從小河到大海
‧尋找水孩兒
‧仙島的生活
‧與愛麗重逢
‧前往光輝城
‧天外天的奇事
‧尾聲
作者介紹 查爾斯‧金斯萊
歷史學家
寫兒童文學
演化
關心社會議題(神與人的問題)
思考與討論
◎道德教育
◎贖罪歷程(明知故犯和不是故意者所受的處罰不同)
◎兒童勞動(身體做機械性練習,心理反而因此放鬆,進入想像的情境)
剝削的問題(印尼、印度、非洲都有童工問題)
◎帶有一些歧視
◎俗世(已被扭曲、教化,要有人去提醒、告誡,與自然世界的區隔)
◎自然世界
◎水的意涵:
清澈、淨化、洗滌
如同嬰兒重新學習
孩子和自然的關連—
‧自然是孩子的老師
‧透過自然來認識神(不應該在人為的、人造的、世俗的環境來認識神,例:魔戒)
Q:你有沒有帶領孩子探索、體會自然的經驗?(經驗是活的)
◎環境帶給人的改變
◎達爾文演化的觀點
◎遵循規範—修護式正義的行為:幫助你不喜歡的人,你才會變的不同。
◎犯罪時如何得到別人的原諒?真誠的道歉和補償的做為—願意再做些什麼。
(別人的原諒是送禮物)
◎面對過去,和別人和好。
◎習慣和別人在一起的感覺是一種基因自然的尋找。
§ 練習題 試著畫出你想像的畫面/封面 §
故事唯有說出來才有生命:去說給孩子聽,孩子在聽的過程可能會想改編,或者你在看過之後會想改寫某個部份。
Q:你想改寫哪個部份?
書中精華語錄:
◎「孩子們是世界上最好、最有趣的伴侶,至少世上最聰明的人都這麼想。」p.112
對小孩說道理:
◎要知道世界上最神奇、最強大的正是那沒有人能看見的東西。人體內有生命,生命使人類生長、行動和思想,然而,人類卻看不見生命。p.58
◎世界上許多愚蠢的人,雖然有許多好心腸的人一直在關心他們,並渴望向他們提出忠告,可是他們只能從自己親身經歷的痛苦裡獲得教訓。p.67
◎說到湯姆趕路遇難,仍舊找不到一個同伴時,說:「人要達到自己的願望,一定要等待和努力,小孩子也一樣。」p.89
◎一個人過的舒服是好事,但那並不能使人變好,老實說,舒服有時會使人不長進……p.115
諷刺大人的觀念和作為:
◎有經驗還要有相當的智慧,才能利用經驗,不管是人還是龍蝦都是一樣。世界上有許多人,看遍了全世界,可是終究還是和兒童差不了多少。p.100
◎說到湯姆偷偷把糖果全吃光了,仙人會如何對待他呢?
「會打他、罵他,把他推到牆角叫他悔過反省嗎?
不,她不會這麼做,因為她知道她若這麼做,湯姆會又打、又踢、又咬、又罵,露出頑皮沒教養的本性。
那麼她會不會盤問他、逼他、嚇他、威脅他,叫他招認呢?不,她也絕對不會這麼做,因為她如果這麼做,湯姆會害怕而說起謊來,這樣就更糟了。
只有性急且懶惰的父母和教師才會這麼做,他們不肯給孩子公平的判斷,只會嚇唬孩子,懲罰他們,嚴厲地禁止他們。」p.117
延伸閱讀 《出事的那一天》
二、騎鵝歷險記上下THE WONDERFUL
ADVENTURES OF NILS
時間:09.25
(網站連結)
·作者:賽爾瑪.拉格洛芙
·原文作者:Selma Lagerlof
·譯者:高子英、李之義、楊永範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5日
ISBN:9573259389
這是唯一一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也是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最膾炙人口的作品。
作為一部暢銷百年的宏篇巨著,本書將北歐美麗的自然景物與人心靈的陶冶巧妙熔於一爐,成為童話史上一部難以逾越的罕世經典。尼爾斯生性懶散、不愛學習,平時最愛惡作劇,動不動就拿各種小動物尋開心。有一天,尼爾斯又想戲弄小狐仙,結果反而被施了魔法,變成拇指般大的小人兒,意外地騎在大白鵝的背上,展開一次次驚險的奇遇……
拉格洛芙對大自然、動物的關懷洋溢在字裡行間,不僅介紹豐富的瑞典歷史文化,同時揭示了不少人生的哲理,筆調樸素幽默,輕鬆活潑,是一本充滿優美動人、溫馨浪漫的經典童話。
◎拿《騎鵝歷險記》和《愛麗絲夢遊奇境記》、《木偶奇遇記》這兩本兒童文學經典相比,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毫不遜色。書中除了情節變幻、場景轉換的趣味以外,無論是敘述或對話,都很風趣,很能逗讀者開心,讀來令人莞爾。閱讀這本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創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林良
◎「如果說尼爾斯騎鵝歷險是對孩子的一種美德培養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學校了。」--瑞典文學院
◎「半個世紀之前,身為森林裡的孩子,我在閱讀尼爾斯的故事時,從中感受到了兩個預言:一個是不久後自己也能夠聽懂鳥類的語言,另一個是自己也將與親愛的野鵝結伴而行,從空中飛往遙遠而又令人神往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大江健三郎
作者簡介
塞爾瑪.拉格洛芙(1858-1940)
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09)的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生於瑞典韋姆蘭省的一個小莊園,三歲半時因臀部受傷,致使雙腿萎縮。她從小就愛聽祖母講古老的莊園故事,這對她後來的寫作起了很大作用。
拉格洛芙二十四歲考入瑞典皇家女子師範學院,畢業後在一所女子學校擔任歷史、地理教師,同時還利用業餘時間寫作。出版了幾部小說後,拉格洛芙辭去了教師職業,專心從事文學創作。她一直希望寫一部適合孩子們閱讀的作品,讓他們通過有趣的故事,了解祖國的歷史和地理。這一願望終於實現,她創作的《騎鵝歷險記》於一九○六年成為瑞典小學生的教科書出版,她也因此獲得了各種殊榮,其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和瑞典文學院院士的稱號。
討論要點:公民教育與文學之間的關係
帶領人:徐永康老師(臺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
時間:101.9.25
地點:新北市圖書館B1演講廳
共讀書目:騎鵝歷險記(上冊)(下冊 )
作者 /Selma Lagerlof出版/遠流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jYEaxZTB_L-mVghwCiIuSGWlu5qPrieo6zvaBFGMwWTizVTlOEWx2KJV4VdW_tzVjyrCHXE6Ar-GcKtFcM7zFBjhOd2aUhtXxldcBuefKoVtOZ1FRS7RUF-gSxudo9EwcutYoQCebQwQ2/s320/Selma+Lagerlof.jpg)
Selma Lagerlof 註一.相關連結
這部著作與愛麗絲夢遊仙境地位相當。Selma Lagerlof 註一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很難得的是願意為瑞典兒童寫這部介紹當地風土、歷史、傳說與文化的作品,主要是當時瑞典面臨一些問題,希望從兒童的角度開始來認識國家,建立公民教育的模式—在地方(社群)擁有權利但也要盡到義務。因此這本書承載著濃厚的國家主義思維,透過一趟旅行來介紹風俗民情,從演變的過程揭示:自然是有教育能力的環境(要去體會和感受),並且讓讀者想一直看下去,探究結果如何。
人最需要的:
1.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而非只是一個面相,即使不想也要自我控制)。
Q:對小孩有沒有機會讓他養成自主性?(書中主角尼爾斯因生活所需的一切,父母都已幫他準備好,所以並沒有機會去思考)
2.能力: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
3.關係的建立:在社群中生活/和別人相處(沒有在關係中成長的孩子智力會降低)。
具備以上三點,才能建立某種型態的福址(在家庭中無法建立而是在雁群裡)。
思維轉變的Model如下圖:
flow experience 心流經驗的特點:
(生命如果需要意義的話,心流經驗引發正向學習)
1.專注/投入:上課、手術、做工藝、切菜、上網。
Q:想想自己做什麼事特別專注?
2.行動/覺察:身體協助想事情,例:舞蹈的呈現。
3.不怕犯錯(隱含的自由度):鼓勵去做、去嘗試。
4.自我感的消失:融入感(和野雁在一起的感覺、不會站在高度檢視自己或自我反省)
5.時間感的消失:當時的、當下的感受。
6.經驗是最好的回饋:成為下次的動機。自我成長的催化(有生產性的和消費性的分別,消費性的例如打電動、喝酒、吸毒;具有生產性的,例如:創作、從閱讀此書產生美感經驗和〝善〞的心流。)
補充:做某事的特有經驗,個人的,但可能在團體中感受到,因人而異。
Q:如何讓孩子體驗心流經驗?
主角在旅程中沒有死已經很幸運,所有的幫助都在意料之外!吃苦有時是神送的禮物。
教育工作者如何調整和協助小孩?
1.確認目標/方法(step by step):刺激下一步驟。
2.立即回饋(口語的稱讚比物質的回饋重要,表示情感的認同)。
▲俄國學者以此為創造力思考的片斷之概念
說明:從學習的歷程來看,例如幼稚園的小朋友看繪本,本來很喜歡看,可以看很久,但是等他到了小學三年級,會覺得看繪本很無聊(技術提升),因此閱讀(或其他方式,都是呈現的方式)
如何提高人類的思考力?
與人對話和思辨能力?
有否和自己的生活產生連結(和社群有關)?
而不是只是消費沒有生產。建議可以從閱讀、運動、創作等方面讓小孩有心流經驗,引發他正向學習。
~~~~~~~~~~~~~~~~~~~~~~~~~~~~~~~~~~~~~~~~~~~~~~~~~~~~~~~~~~~~~
9/25/2012
符號的意涵”
TQ (Teacher ask Question)老師提問----à TA(TeacherAnswer) 老師回答
SQ學員提問---à SA 學員回答
1.關於這位作家”: 早期文學作家曾得諾貝爾文學獎
2.作品重要性: 騎鵝歷險記 等同 艾莉絲夢遊仙境
3.作品出發點/ 內容:介紹瑞典這個國家( 印第安人麂的皮靴: 由東向西行 )
4.歷史背景: 那時瑞典國家幾乎崩解?, (如何振興這國家又不落入政治口號) 於是寫一本書來教育(統獨) 兒童---à 方法是用”書” 且從兒童的角度去介紹認識這個國家===è也可說是一種公民教育===è(漸漸) 發展成國家主義 ( 後面會談到的個人--à社群---à文化 這三個(階段?部分?)(自我評論?)集結形成的因果可印證”國家”這個概念不會是偶發是必須經歷如此而形成的)
5. 這本書的重要性:談到
1. 權力 VS 義務
2.動物與動物 之間的互動
3.有關本書的論文頗多,世界3著名的評論學刊都曾將本書列入議題中?:
OXFORD :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ldren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Johns Hopkins 季刊
不要害怕被評論, 想想可以在國際文獻中被討論是何等榮耀,我們應該要建
立自己國家”超然的評論系統”。
6. 環境(大自然)有教化人的功能,身為人––應具備能力去感受自然界的一切
7. 最近教育議題中好的作品包含環境教育的議題並使人想去一探究竟
8. (活下來)三個基本需求(面向)?
1. 自主性:
TQ:什麼是自主性(老師在澄清學員的認知)
SA:我想做什麼就可以做到
TA:包含自我管理與控制
TQ(思考): 我們會(願意)給孩子自主的能力或訓練嗎?
2. 能力: 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
3. 關係: 學(習能)會在社群(屬於你的群體)中生活的能力,也可以說是一種”福址(幸福感/快樂)”
–建立關係中的福祉。
–建立關係中的福祉。
包含1. 你屬於這社群
2. 能和你於某種情況下聯結
1. 和個人有關
2. 和社群有關
進而影響文化
首先將個人的創新觀念、思維帶入社群中->在社群中被檢視,社群中選擇接納與否---à若接納,將形成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這文化會傳遞給個人(個人會受文化影響)
舉例: 林來瘋--->他的創新思維(聰明、不被看好、堅守刻苦、尊崇推行、宣揚基督教。。。。----。符合美國對"英雄”的定義 這陣旋風被接納,不論在美國或台灣產生一種”文化風”到處都有人認真打球。。。。)
心流經驗(較屬個人)—有正向: 具生產歷程,如創作
若太沉溺也有負向: (消費型態)如 吸毒、喝酒
如何讓心流發生:
1. 確認目標與方法: 然後一步一步的達成,每步驟都會刺激下一次的成
功發生
2. 行動有立即回饋( 大人去檢視孩子,當美好經驗產生給與立即回饋-- à我認同你的行為,我們站在同一陣線)
3. 挑戰(任務)和技術(能力)級數的平衡
1.技術高挑戰低-à輕鬆
2.技術中挑戰低à無聊
3.技術低挑戰低-à無感
4.挑戰中。。。à擔心。
5.à焦慮
6.àarousal(激勵)
7.à心流經驗
8.à控制
6.àarousal(激勵)
7.à心流經驗
8.à控制
如何提升思考力(思維的提升): 多運動、多閱讀、多創作
補充資料:
【Flow experience 心流經驗】
flow experience為一種專注、沈浸的心靈悠遊狀態是1970 年代美心理學教授奇克森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1975)在對人類個體行為及心理狀態所作的觀察研究後所提出,進入神馳狀態的個體可以感受到身、心能力的提升,進而超越自我。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上,得以提升學習成效。找到個人從事某些活動所產生的Flow experience就能獲得真正快樂而滿足的人生。
補充資料:
【Flow experience 心流經驗】
flow experience為一種專注、沈浸的心靈悠遊狀態是1970 年代美心理學教授奇克森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1975)在對人類個體行為及心理狀態所作的觀察研究後所提出,進入神馳狀態的個體可以感受到身、心能力的提升,進而超越自我。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上,得以提升學習成效。找到個人從事某些活動所產生的Flow experience就能獲得真正快樂而滿足的人生。
Csikszentmihalyi他觀察藝術家、攀岩家、舞蹈家、職業棋士及籃球員的行為,探討其工作與心理愉悅的關係,結果發現當研究對象投入工作時,會經歷以下的特定感覺:感到個人能力足以應付工作所需、對活動回饋非常清楚、注意力集中、失去自我的知覺、感到能夠掌控行為和環境、自發而不需外在酬賞等。這些感覺使個人在沒有外在酬賞下,也能興高采烈地全力投入工作,而且工作後還想再次投入類似活動。由於研究之對象一再描述感覺如同有內在邏輯可循,流暢無比,因此他就將此種感覺命名為”flow experience“。楊純青(民93)【註二】
什麼是Flow experience?
奇克森米海伊指出:「Flow experience是一個人全神貫注地投入一件事(或一個活動),
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端的享受,以致於會不惜代價的全然投入。」
個體在這種心流狀態下的心理特徵是(Csikszentmihalyi,1990):
1.認知到活動具有的挑戰性與自身擁有的技術旗鼓相當;
2.思考與行動合而為一,不假思索地做出動作行為;
3.對於活動目標有清楚的想法,知道下一個步驟應如何進行;
4.感受到來自活動的回饋,知道自己表現的好壞與否;
5.專心於活動而忘卻其他事物;
6.全然自我控制的感覺;
7.渾然忘我地失去自我意識;
8.失去時間感;
8.失去時間感;
9.當完成了這個活動後,內心的愉悅感及成就感讓人想反覆地去投入。
當人們從事某些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並深度投入時,便會引發快樂、幸福、滿足感,使得人們一再只是為了自我的愉悅目標而重複那些經驗,這就是內在酬賞的本質。
Flow experience通常發生在挑戰與技術相對平衡的結構清楚之活動中,而所謂結構清楚的活動就是能提供我們運用智力(思考)或體力的活動,如:作曲、舞蹈、攀岩、下 棋、打籃球…,
許許多多的休閒活動都具備這個結構,甚至企畫案、程式的撰寫、組織的管理…等,更都符合這樣的架構,反倒是看電視、做SPA、瘋狂地瞎拼無法 提供這種機會。
現在開始,請留意日常生活的哪些活動能帶給你心流的感受,如果找不到的話,表示你必須拓展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種類,如此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特長與方向。
參考資源:
楊純青(民93)。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及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馬斯洛(Maslow)在研究那些已經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時,提出了高峰經驗的概念。它是一種為時十分短暫的幸 福、興奮、喜樂、充實、忘我、心醉神迷、心靈悸動的體驗和感受。
時間:10.09
·
作者:C.S.路易斯/著
·
譯者:彭倩文
·
出版社:大田
·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16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4558908
全球狂銷超過85,000,000冊奇幻經典
2005年迪士尼超過兩億美金的超級製作
號稱史上最貴電影原著 !!!!!
2005年迪士尼超過兩億美金的超級製作
號稱史上最貴電影原著 !!!!!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是個有趣且充滿驚喜的冒險故事。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四個本來住在倫敦的小孩為了避難被送到鄉下,卻在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神奇的衣櫥,這個魔衣櫥可以通往神秘納尼亞王國,王國裡面充滿會說話的動物、侏儒、巨人與神仙,卻因為壞心白女巫的黑暗魔咒,讓王國永遠都是冰天雪地的寒冬,直到這四個小孩遇見了森林之王—獅子亞斯藍,一同對抗邪惡的白女巫,終於破除了寒冬的魔咒。
作者簡介
C.S.路易斯是英國著名學者、文學家、護教大師,畢生研究文學、哲學、神學,尤其對中古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造詣尤深,堪稱為英國文學的巨擘。
一八九八年,路易斯誕生在北愛爾蘭的一個書香世家。他從小沈浸在父母的藏書堆中,汲取了豐厚的知識養份,也因大量閱讀神話傳奇故事,培養出對奇幻文學的興趣。
十歲那年,路易斯的母親過世,原本平靜詳和的家庭立即分崩離兮。他離開愛爾蘭家鄉,渡海到英格蘭讀書。異鄉平原灰黯的景色、多霧多雨的天氣、集中營式的學校生活、暴戾教師和稀鬆枯燥的課業,重重壓抑著他的胸臆。為了尋求蔽蔭,早熟的路易斯開始創作故事,並埋首研究哲學思想。這時期的經歷不但磨鍊了他的寫作技巧,也埋下他日後思想轉向基督教教義的種子。
一九五○年,路易斯發表奇幻小說《獅子、女巫、魔衣櫥》。在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後,他在六年間,又以故事中的納尼亞王國為主題,完成六部續集,共組成奇幻文學巨著《納尼亞傳奇》。其中的《最後的戰役》一書,為他贏得英國兒童文學的最高榮譽「卡內基文學獎」。
C.S路易斯一生的著作包括了詩集、小說、童話、文學批評,以及闡明基督教精義的作品,不下五十多本。這些作品在他於一九六三年逝世後,仍持續再版發行,盛況至今不綴。他被當代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領導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這位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真正最愛的作者--C.S.路易斯,只要你一拿起他所寫的故事書,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不自覺投入他所描繪的故事之中,而有一口氣非看完不可的衝動,七本故事分別是《魔法師的外甥》、《獅子、女巫、魔衣櫥》、《奇幻馬和傳說》、《賈思潘王子》、《黎明行者號》、《銀椅》、《最後的戰場》,每一本都可獨立閱讀。
2005年底《獅子、女巫、魔衣櫥》電影即將上映。
討論要點:女性與權力的關係
帶領人:徐永康老師(臺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
時間:101.10.9
地點:新北市圖書館B1演講廳
共讀書目:納尼亞傳奇二 獅子、女巫、魔衣櫥
作者/C.S.路易斯 翻譯/彭倩文 出版/大田
整理/林桂如、林怡君
(以上內容為個人的隨堂筆記,非課堂上錄音後再整理的逐字稿)
納尼亞傳奇系列是很長壽的作品,很受孩子歡迎,建議兒童讀書會可以安排一學期或整年度規劃。進行方式可以將問題寫下來,回收回來,各組代表抽籤,再進行討論怎樣解決別人的問題(抽籤拿到的問題)。或者請孩子寫下問題來考老師。
現在我們討論的都是一種觀點而已。我們要有自己的觀點,為自己的想法辯護,即使在大師面前亦無所畏懼,因為知識讓人有勇氣。
學員提問
提問一:名字對每個人產生不同的意義和感覺
當孩子聽到亞斯藍這個名字時:
愛德蒙感到一股神秘的恐懼,
彼得突然覺得勇氣倍增並渴望去冒險,
蘇珊感到彷彿有一股芬芬的氣息或是一股怡人的旋律輕輕飄過她的身邊,
而露西就像是一早醒過來發現今天是假期的開始或是春天的到來似的那麼開心。(p.73)
Q:這段文字描寫背後的差異?
創造孩子性格的不同。
例如: 突然聽到「馬英九、歐巴馬」的感覺是甚麼?
或是聽到「爸爸回來了」,會有既有的印象、說明影響、偏好和個人觀點。
提問二:衣櫥的隱喻metaphor?
似隧道/洞穴
串連真實和想像之間的關係,例:哈利波特的〝9又3/4月台〞。
故事核心
◎服從 obedience(愛德蒙不太服從,所以闖出禍來)
孩子應保有自由度,但不可能和大人擁有同樣的自由度。
因此在服從和自由(孩子的自主性)之間擺盪,於是有{溫和的專制主義 Paternalism}和溫和的家長主義(對孩子的生活有某種適度規範),進而有國家主義—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類比關係出現。人們應遵守法律、風俗習慣、道德原則、宗教,規範人民生活,依此進行活動。
註: Paternalism也就是父權主義亦可說是家長式領導
◎古老的故事主題
◎自然與神
◎抗拒夏娃的知識之果,如同神
◎強調了服從 遵守規範的故事:宗教—夏娃偷吃禁果
◎秩序 反應當時社會、戰爭的混亂
◎神與人的關係
◎反秩序的(下場不好)
兒童的道德生活:幼兒期
道德生活對小孩極為重要,對越小的小孩更是。媽媽懷孕中,爸爸和媽媽對自己小孩的照顧,而待嬰兒出生後,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經驗(對某些經驗的回應方式)。
孩子會觀察父母,例如對待蟑螂,孩子會觀察父母的對待方式而以此對待蟑螂。或者某速食店的電視廣告和歡樂連結,外在環境告訴你因為努力而可以得到什麼,讓我們的觀念一直連結。應該回到事情本質,而不是因為附加價值的影響,
譬如我們特別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原因是什麼?
TQ:故事提醒了什麼?警告了什麼?我們要注意什麼?
人的道德規範依制於什麼?
英美文學中常出現神/人
TQ:因為神規定所以是對的;還是因為它是對的,所以神允許了它?
或是都對?
學會說話前
對嬰兒行為的解釋
例:一歲小孩去抓貓,貓被逼到牆角,就咬了小孩,小孩哇哇大哭,
如果你是爸媽會送走貓嗎?
會對貓說話嗎?
會說什麼?
會對小孩說什麼?
被寵壞的孩子
‧這時的嬰兒應有能力決定大人要過怎樣的日子
‧滿足全部需要是不好的
‧要不斷地體驗真實的生活
‧從錯誤中學習
‧第一天就發出訊號
‧有意義的動作與聲音
‧教小孩分辨是非永不嫌少(例如書中愛德蒙背叛家人可不可以)
‧丟奶瓶例子(發出道德訊號:不可以,但是對小孩不能一直說不可以,否則他會困惑,
失去自主性,變成每件事都要問你:「可以這樣做嗎?」)
‧語言與道德的反應
例如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農夫說牛和驢子的故事給女兒聽,對女兒隱喻她就是那隻驢子,然而女兒並不認為自己會是那樣的下場。
Q:故事與真實生活中的對應是什麼?
早期合作
‧從不可以導向到可以的過程(如何教小孩)
‧說不可以後轉移目標,稍後解釋與討論並嚴格守規範
‧劃出界線
‧兒童是道德的傾聽者
‧良知相互性 /相互影響
學校
‧小孩以公民身份參與的社會團體
‧道德望遠鏡(站在固定位置可以看到用肉眼看不到的,家長/老師要適時介入,行動,與之產生關連性,而不是只有自己知道,一旁觀看,卻沒有作為)
‧語言的內省
‧學校公開討論道德議題
‧道德時刻
‧混雜的道德訊息
Q:故事結尾亞斯藍為何要離開納尼亞?
為何要把白女巫殺掉?
可以用其他方式嗎?
某些道德關鍵點可以有不同做法,例如〝小女孩Sara和巫婆奶奶〞的故事。
青春期
‧道德疏離:自主又依賴
‧道德同伴(年紀較大一點,建議家庭聚會中尋找或鄰居大哥哥、大姐姐)
對小孩說話要用他聽的懂的語言,因為你認為他需要知道,但他不一定要知道。
小女孩Sara和巫婆奶奶的故事:
Sara的奶奶是個會幫助人的巫婆,有需求的人都去求助她。
有時候,咳嗽的人去找她,要她給點治療咳嗽的藥;
小男孩會尿床,就拜託她給點治尿床的藥;
一個男生說很喜歡一個女生,要她給點能讓那個女生喜歡他的藥,
Sara的奶奶,滿足了全部的人。
然後到了晚上,奶奶會講可愛的故事給Sara聽,讓她安心入睡。
有一天,來了一個長了癩痢頭的人,要奶奶幫忙治療,結果奶奶把藥調好了,卻不小心放錯了藥方的位置,意外讓自己吃了下去。奶奶的臉從此變的不一樣了,並且當晚開始講很可怕的骷髏頭的故事給Sara聽,Sara非常的害怕。
隔天早上,奶奶要Sara去森林收集50隻蛛蜘來做一個黑色蛋糕,
晚上說了一個烏雲和打雷的可怕故事給Sara聽。
又隔一天,要Sara去抓蜈蚣來做長腳麵條。
Sara再也受不了,就從窗戶逃出去,跟著陽光逃到森林深處,再爬上一棵大樹用衣服緊緊將自己包住,最後累的睡著了。
突然她睜了開睛,看到一隻白色的動物慢慢靠近。
牠問:「妳為什麼自己一個人在樹上呢?」
原來這隻白色的動物是一隻獨角獸。
獨角獸靜靜的聽完Sara的訴說,輕輕地告訴她,請她一起和牠的動物朋友們一起玩耍吧。
Sara忘記了煩惱,開心的在森林裡和獨角獸的朋友們一起唱歌嬉戲著。
直到天色漸暗獨角獸溫柔的提醒小女孩說:「妳該回家了。」因為夜晚的森林很危險的。
Sara回到家後,奶奶問她去了哪裡?
她說:「森林裡有我的朋友,我們在一起玩。」奶奶面無表情地走開。
第二天小女孩又出門去找她的新朋友,奶奶偷偷的尾隨跟蹤,不久便發現了獨角獸。她想把獨角獸的角鋸下來,因為可以做成可貴的藥方,就用事先準備好的繩子套住獨角獸的角拼命拉扯。
這時,小女孩衣服口袋裡的一隻小瓢蟲勇敢地飛到奶奶的鼻孔裡抓不停,
奶奶忍不住打了一個大噴嚏,一個重心不穩跌個四腳朝天。
大熊跑過來了、鹿也過來了,牠們一起在奶奶身邊踩踏,不讓她逃跑,兔子們拉著奶奶的耳朵,奶奶大聲驚叫:「不要傷害我!」
這時獨角獸走過來了,用牠的長長的角,慢慢碰觸奶奶的心,奶奶笑了她笑得好開心啊。
回家後,
奶奶又開始講可愛的故事給Sara聽。
有時獨角獸會來奶奶家,開口邀請奶奶和Sara說:「要不要一起去森林散散步呀?」
~~~~~~~~~~~~~~~~~~~~~~~~~~~~~~~~~~~~~~~~~~~~~~~~~~~~~~~~~~~~~~~~~~~~~~
學員心得:
我讀納尼亞傳奇二:獅子、女巫、魔衣櫥
從孩子與教授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
一、作者對學校教育的貶抑
孩子如何思考/做出判斷的依據
白女巫和羊人到底誰才是壞人?
愛德蒙和露西兩個人是哪一個比較值得信賴? 是誰比較誠實?
p.51根據你們過去的經驗,你們認為愛德蒙和露西兩個人是哪一個比較值得信賴? 是誰比較誠實?
p.52學校為什麼不教他們邏輯呢?
p.54教授:真不曉得那些學校是怎麼教小孩的?
那些學校到底是怎麼教小孩的呀?(p.193)
當上國王和女王後,將矮人和賽爾特幼童從學校解放(p.187)
彼得問教授:只要是真實的事情就應該永遠都不會變才對啊?(p.53)
2.相信孩子
當教授與蘇珊、彼得對談露西說的在納尼亞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時,蘇珊連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大人像教授這樣說話,她完全不知如何反應?52
這個教授是個非常特別的人,他並沒有叫他們別說話或是斥責他們撒謊,他完全相信他們的故事。(P.193)
二、愛德蒙的改變
◎看到女巫揮魔仗,將原本下快快樂樂要開宴會的地方全部變成石像,愛德蒙第一次為他自己之外的人感到難過。(P.120)
◎露西發現愛德蒙傷口痊癒而且整個人的感覺變得比以前好多了—神清氣爽!自從他上了那個可怕的學校上了第一學期並開始誤入歧途之後,她就再也沒有沒看到他這副模樣,又重新恢復過去的純真,能夠坦然正視別人的面龐。(p.184)
愛德蒙是改變最大的人,他從一個自私、只想到自己、背叛家人的男孩,經過納尼亞的歷險後,轉變成一個坦然、又能面對別人的人。一個說謊、做錯事的孩子,眼神總是閃躲,害怕被別人看穿,所以無法正視別人的眼光。要恢復自信,必須付出代價,才能扭轉別人對他的看法。
·
原文作者:Kenneth Grahame
·
繪者:英格‧莫爾
·
出版社:國語日報
·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7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7515858
·
裝訂:平裝
故事裡,那條唱歌的小河邊,住著四隻迷人的小動物:小鼴鼠,聰明伶俐。水鼠,做事勤快。獾,身材高大,有正義感。這三個都是會挖地洞的穴居動物,經常住在地洞裡。第四個就是愛吹牛、做事沒耐性的蛤蟆,他經常惹禍,為大家帶來麻煩…… 這四個柳林中的居民各有各的特色,不僅有著迷人可愛的地方,同時也有叫人傷腦筋的缺點和短處,和你、和我都一樣……。
*343幅精采繪圖 全新改版、全彩精印!令人喜愛!!
*經典童書的最佳收藏版本!! *張劍鳴譯本,國語日報總編輯 馮季眉重新編修
◎2003年英國BBC大閱讀(BBC Big Read Top21)上榜圖書。
◎被權威書評礜為“一個世紀來改變人們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名作。
◎英國書店巨人Waterstone’s譽為“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的一百本書”之一,
◎這部作品被譽為是英文世界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
◎獲納入臺北縣滿天星閱讀計畫
◎獲好書大家讀推荐
◎獲年度好書
◎獲博客來選書
*經典童書的最佳收藏版本!! *張劍鳴譯本,國語日報總編輯 馮季眉重新編修
◎2003年英國BBC大閱讀(BBC Big Read Top21)上榜圖書。
◎被權威書評礜為“一個世紀來改變人們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名作。
◎英國書店巨人Waterstone’s譽為“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的一百本書”之一,
◎這部作品被譽為是英文世界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
◎獲納入臺北縣滿天星閱讀計畫
◎獲好書大家讀推荐
◎獲年度好書
◎獲博客來選書
這本書於1908年出版,後來引起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注意,他寫信告訴作者,自己把《柳林中的風聲》一口氣讀了三遍。該書被譽為英國兒童文學黃金時代的壓軸之作,《柳林中的風聲》也因此被譽為英國散文體的典範。
◎美國總統老羅斯福 先生連讀三遍、愛不釋手的文學名著。
作者簡介
葛拉罕(Kenneth Grahame)
是一位英國作家。1859年出生於愛丁堡,為律師之子,家中排行老三。母親在他四歲時過世,在泰晤士河南英格蘭一個小鎮的祖母家長大。葛拉罕1879年便進入英格蘭銀行擔任職員。並於任職期間公餘開始寫作,成為散文作家。在1893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Pagan Papers》頗受好評,之後又分別出版《The
Golden Age》和《Dream Days》兩部短篇文集,相當轟動,葛拉罕在銀行的職位也步步高陞。1898結婚,於隔年擁有一子,名叫阿爾斯泰爾〈Alastair〉,體弱多病,《柳林中的風聲》就是他為兒子長年臥病榻,講給他聽的床邊故事。在1908年正式出版,受到兒童的歡迎,也獲成人的喜愛,已成為優秀英文作品經典之一。
繪者簡介
英格.莫爾(Inga Moore)
1945年生於英國。美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 Weekly)形容她的圖「細膩優美」,著作、繪製多本童書作品。英格.莫爾在這本《柳林中的風聲》,不僅達成了她一直以來的夢想--為這本著名的經典繪製插圖,也深深表達了她對英國鄉村的熱愛。
時間:11.06
·
作者:吉布林
·
出版社:台灣東方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5700244
·
裝訂:平裝
一個在印度叢林遺失的嬰兒,由於狼的撫養,得以長大成人。因為他有偉大的人性和純潔的心靈,不但和狼、熊、豹、蛇和平相處,更和牠們協力打倒破壞和平的狡猾傢伙。在經歷各種森林恩怨之後,他被尊奉為叢林之王。本書不但把狼少年毛克利刻畫得鮮活欲出,對於各種飛禽走獸的習性也描寫的維妙維肖。
台北市政府評選優良兒童讀物。吉布林因此書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六、吹夢巨人The BFG
時間:11.20
(網站連結)
·
作者:羅德.達爾
·
原文作者:Roald Dahl
·
繪者:昆丁.布雷克 Quentin Blake
·
譯者:劉清彥
·
出版社:小天下
·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16日
· ISBN:9789862169391
·
在巨人國裡,一般的巨人都長得很高,有十幾公尺,只有一個巨人顯得很矮,僅僅八公尺 ,所以其他巨人都叫他「小矮子」。十幾公尺的巨人是要吃人的,而小矮子巨人卻是個不吃人的善良巨人,他只吃難吃的臭瓜。但他會製造夢,當別的巨人每天晚上跑到世界各地吃人的時候,他卻悄悄的來到小朋友的窗前,把好夢用小喇叭吹進孩子的腦海裡。可是小朋友從來不知道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個名叫蘇菲的小女孩發現了他。他怕她洩漏他的祕密,就把蘇菲帶回了巨人國,藏在自己的洞裡。為了保護蘇菲,他勇敢的和噬血巨人鬥志鬥勇。他還帶蘇菲去夢鄉捕捉甜美的夢,也把噩夢緊緊的封在罐子裡,以免它們嚇到小朋友。他熱情又天真,很聽蘇菲的話,還經常把蘇菲放在他的耳朵裡帶著她飛行。為了阻止其他巨人繼續吃人,他和蘇菲一起為女王調製了一個逼真的夢,成功的說服了女王,最後制服了九個吃人的巨人。原來巨人也具有善良、好學、愛心、平和等人類優美的特質呢。
選書緣起
Dahl, Roald的書總是有不斷的驚奇,不落俗套的劇情,但最後又有完美的結局,這個頑皮的作者,作弄他筆下的人物,讓讀者跟著主角們經歷一段又一段有趣的旅程,無形中又給人對於世事不同的想法跟看法。他的作品既繼承了挪威童話的詭異之氣,又秉承了英國童話的喜劇色彩,既嚇人又有趣,構思奇特,故事性強,題材新穎,情節緊湊,在每個故事的一開始就打破了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幻想與現實並存,給人一種或幽默、或荒誕、或機智的美感。他的作品可讀性極強,具有讓人一讀就愛不釋手的魔力。
作者簡介 羅德.達爾 Roald
Dahl
舉世聞名的作家,說起故事來高潮迭起、諷刺幽默、出人意表,但又充滿人性關懷。作品不僅本本暢銷,還改編成電影上映,光是《巧克力冒險工廠》就拍了兩次!《飛天巨桃歷險記》的動畫讓人難忘,很多人對於「小魔女」裡的瑪蒂達更是印象深刻!人們甚至將他的生日(九月十三日 )訂為「羅德.達爾日」,他在文壇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繪者簡介 昆丁.布雷克 Quentin
Blake
英國第一屆兒童文學桂冠得主,2005年更因對兒童文學的傑出貢獻,而獲頒司令勳章(CBE)。他擅長以線條勾勒人物,然後抹上淡淡水墨,風格獨特,和羅德.達爾長期合作,讓小說裡的人物頓時在讀者眼前活了起來。
時間:12.04
(網站連結)
·
作者:羅德.達爾
·
繪者:昆丁.布雷克
·
譯者:張子樟
·
出版社:小天下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19日
ISBN:9789862161302
·
裝訂:平裝
瑪蒂達的爸媽認為她應該多看電視少看書, 瑪蒂達的老師認為她是個天才兒童, 瑪蒂達的校長是個使用暴力的野蠻人, 瑪蒂達發現自己有股神奇的力量! 瑪蒂達該何去何從? 全世界最會說故事的羅德.達爾,搭配英國第一屆兒童文學桂冠昆丁.布雷克的精采插畫,由國內兒童文學名
得獎紀錄
.97年度台北市兒童深耕閱讀入選好書
.「好書大家讀」第54梯次入選好書—故事文學組 |
(網站連結)
·
作者:菲力普.普曼/著,里歐尼.果爾/繪
·
原文作者:Philip Pullman,Leonid Gore
·
譯者:蔡宜容
·
出版社:繆思
·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25日
·
ISBN:9572801236
·
冬夜,一位作家得意地在晚間旅店客廳裡爐火前朗誦他的最新作品,不料故事竟然成真……鐘錶匠學徒要出師了,面臨最後一項考驗,卻瀕臨崩潰,?無助的小王子,誰來拯救他?融合「科學怪人」、「小木偶」、「浮士德」與「夜鶯」的寓意,以童話風格詮釋時間與真愛的意義。瀰漫詭異陰暗的風格,但又不失普曼的幽默感。優美傳神的炭筆插畫尤其令人愛不釋手。適合9歲到99歲閱讀。
作者簡介
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 1946-),英國青少年兒童文學作家。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西敏學院兼任講師,教授維多利亞時期文學與民間故事,目前與家人住在英國,專事寫作。除了青少年小說外,也撰寫劇本與圖畫書。曾創作《霧中紅寶石》、《北方陰影》、《井中之虎》,為少女莎莉.洛克赫冒險三部曲,充滿維多利亞時代的驚悚趣味,廣受好評。另一套代表作「黑暗元素三部曲」更風靡全球,將普曼推向國際地位,咸認為該作品的深度與文學性足堪名列文學史。
繪者簡介
里歐尼.果爾(Leonid
Gore),插畫家。1990年自俄移民至美,從此在美國插畫界大放異彩,他的作品均獲高度評價,夢幻般的特質令人難忘。已出版二十餘本繪畫╱插畫書,畫作於紐約插畫家協會定期展出。
得獎紀錄
· 1997年Smarties銀牌獎
1998年School Library Journal年度最佳圖書 1998年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圖
討論要點:討論所謂的後人文主義的思想。
時間:01.15
·
作者:尼爾.蓋曼
·
原文作者:Neil Gaiman
·
譯者:馮瓊儀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29日
· ISBN:9573322528
不要打開這本書!
除非你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榮獲星雲獎、布萊姆.史托克獎、藍帶獎等大獎暨10項年度推薦好書!
◎《波特萊爾大遇險》作者、《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魔法師豪爾》系列作者等多位名家暨各大媒體一致強力推薦背書!
◎即將拍成電影,由《聖誕夜驚魂》導演亨利˙謝利克親自改編和執導!
◎高踞出版家週刊、北卡獨立書商協會暢銷排行榜TOP 10!
◎熱爆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逾250位讀者留評,平均評價高達四顆半星!
每個家都有一道上了鎖的門。
千萬不要好奇去打開它,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
門的後面將通往哪裡……
寇洛琳的新家有一百五十三樣藍色的東西、二十一扇窗戶、十四道門。十四道門裡有十三道沒鎖,寇洛琳好奇地把每一道門都打開來看看。第十四道門是上了鎖的,但門後只有一面磚牆。有一天,寇洛琳偷偷地打開了這道門,卻發現門後竟然出現一條通往隔壁公寓的走道。
另一頭的公寓跟寇洛琳的家一模一樣,甚至也有『另一個爸爸』和『另一個媽媽』,他們長得也跟寇洛琳的爸爸媽媽一模一樣,除了眼睛是又圓又大的黑鈕扣。一開始,另一個『家』裡的一切都棒透了!食物比較好吃,書本裡的畫會扭來扭去、閃閃發光,玩具盒裡有可以飛來飛去的發條天使,還有牙齒會咯咯作響的迷你恐龍頭骨。但是寇洛琳慢慢感覺到那裡似乎有點不太對勁,她想要回去自己真正的家了,『另一個媽媽』卻說:『我們需要妳,寇洛琳。我們要妳永遠留在這裡!』……
時間:01.29
·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
·
原文作者:Markus Zusak
·
譯者:呂玉嬋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01日
ISBN:9789866973420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好書就是好書……大膽創新之作,可比《風之影》)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討論要點:閱讀與自我療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