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康
102.12.10
102.12.10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fcnFEGb8U92ethsuNUwQMcYa6BJQBTbIsxl7FqVjWFQC5s9o1YYvbuqkStKie-c001EHq13o3mWExuU72GNbh2rreZ1OeUXHzYISH0y9A4fUiyIk2nVz3Re0tYAwsAJohTmsKitmQIGM/s1600/MV5BOTQxMDk1OTEyNl5BMl5BanBnXkFtZTYwNjQ0MTA5__V1__SX140_CR0%252C0%252C140%252C209_.jpg)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exw2LZ1DV0IOgnqq69kQp7PTIl7WjR0n-kWGHI_3LTH-H1VJV9uZTImZBwf-AP2hBqSHBieGqeG8bVwx5ti_JfEiZs27y7acER-YL8156_40ORJTn0dmsX5U0sjcmYko8utV2LgMxsro/s1600/marcia+brown+cinderella.png)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ckMCqm8Rjuup-c_C5EnaU8EbWihKmzr5g1EAWiY0JmAQXFi1c3fVL45lU8o1GIkhWDaRQRliagdNAiqdCn814FdA4RiV8LmdxtYvf4gxDqioL06Sym8UBuCs0HTwtUGreNwgjGxXj-YY/s200/imagesCA6G0JCN.jpg)
在二十世紀末,有些兒童文學的研究者Boyd,在探究故事起源時,發現許多地區都有類似灰姑娘結構的故事,如法國、德國、美洲印地安人、中國與古埃尼等等都有,這到底是為何會有這樣的故事呢?有人說因為我們的祖先來自於同一個地方,古老的敘說本就是尚未有文字出現之前的延續文化的工具;有人說這是因為灰姑娘的故事是一種抽象精神上的具體表現,每一個文化都存在著類似的想要脫離苦難生活的期許,若以精神分析下的觀點看,該如何解讀這樣的故事呢?
回到精神分析學的基本觀點,人都有基本的原慾,有人把受困於本有的原慾,有人能原欲的動力轉化成藝術表現。在灰姑娘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基本結構如下
災難 磨難 勝利 復原
若把故事解讀為女主角厭惡貧窮與期望超現實的魔法,則難以解釋女主角對於繼母的態度,反而這故事表現出女主角的性成熟,期望找到一個能取代父親的男人與厭惡自己的繼母,特別是因為父母偏心的狀態下,更會出現手足對立與從小害怕父母的人格特質,換言之,手足之間的對立,很有可能來自於父母的差別心。
而灰姑娘的公式,也可套用在以下的故事中
如祕密花園中有兩個灰姑娘,一個是瑪莉,另一個則是瑪莉的表哥柯力。
而灰姑娘的公式,也可套用在以下的故事中
如祕密花園中有兩個灰姑娘,一個是瑪莉,另一個則是瑪莉的表哥柯力。
以及
最後,灰姑娘的成功,可看作是兒童對自己父母原慾的轉化,這樣的詮釋,或許多多少少說明了,為何自己的另一半,和原來自己的父母比較起來,除了性別之外,還有些許相似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