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康
2013.12.18
一、媽媽為孩子買昂貴手機2013.12.18
舉例:
資料、圖片來源: (書籍)天下文化
二、Dare to be Different. (許芳宜 - 不怕和世界不一樣): Feng-Yi Sheu ;
( TEDxTalks 2010年08月26日)
許芳宜// 舞蹈家
宜蘭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學士。曾任「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獲得舞評家 及觀眾無數讚賞,媒體稱呼她為「美國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的傳人」。曾加入Elis a Monte 舞團、瑪莎葛蘭姆舞團、雲門舞集等舞團,多次參與國際重要藝術節及世界巡迴。2005 年獲總統頒贈「五等景星勳章」,並登上美國《舞蹈雜誌》(Dance Magazine)元月號封面,在雜誌評選的「2005年最受矚目的25位年輕舞蹈家 」(25 to Watch)名單中名列第一。2007年5月創立舞團「拉芳‧LAFA」。同年獲頒「 國家文藝獎」,成為舞蹈類最年輕的得主。
宜蘭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學士。曾任「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獲得舞評家
大家聽完這個故事有甚麼感覺?
不要想來不及,沒有甚麼事是來不及,你就是現在就開始去做。
請大家多讓孩子看有品質的東西、孩子自己喜歡的音樂、運動、書籍...
孩子自己喜歡的是甚麼要讓他自己找出來。
三、新聞事件
新聞播報這則新聞,是帶有批判角度。
觀眾要反思的是,自已的想法是甚麼?是否有資格批評別人?
四、兒童文學與性別教育的閱讀帶領,要回歸到各位實際操作身上,要達到融合與超越。
兩個問題是:怎麼說故事? 怎麼詮釋故事?
帶領者自已說故事時,加入聲音、姿態、語調來說故事讓孩子知道,如果只是唸故事,會讓孩子想睡覺。
挑選故事的能力,常常加入自己想法來帶孩子,這是被動讓孩子知道單一看法與評價,然而我們希望讓孩子養成跟作者對話的習慣,也就是跟過去的自己對話的習慣與能力。
對話機制與對話能力這是台灣教育最缺乏的能力,它是一種跟孩子對話的能力。
大家會說: 對話很簡單哪,哪需要能力?但是常常是你講我講各說各話後,便結束了話題完全沒有聽到別人想表達的事情與問題關鍵。
另一種是一直想要說服對方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具有聆聽對方的能力,只一昧強調自己的想法。這樣往往沒有聆聽到孩子的聲音,故事便結束了。
還有是一種是根本聽不懂對方在說甚麼。說者聽不懂孩子的提問,孩子聽不懂說者問了甚麼問題。
說故事的過程與挑故事的內容
是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感受、體會、想像,這是說故事很重要的過程。不是說一個自己感動的故事就好,這會變成以小窺大,好像自己看到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代表全部,結果會變成只有自己感動,聽者毫無感覺,除非你能做到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註一)。
融合與超越
一、結構上
n1.
有組織性的建立長期性的閱讀內容。
n2.
讓學生熟悉整個進行的方式。
n3.
學生發展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價值判斷。
二 方法
n每日閱讀
n只要花一點時間,可以用早自習或是上課的幾分鐘,主要在培養兒童的聆聽能力,這裡指的不只是了解整個故事,有時這些故事裡的言外之音或是故事中的預設,也是可以利用閱讀的時間,讓兒童有機會去發現。
n選擇好的故事書符合兒童的需求與閱讀者興趣
這裡的好,指的是故事內容是否傳遞了重要的價值觀、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否創新、語言的使用是否恰當,圖與文的關係是否搭配得體,閱讀後是否感到有趣、有意義等等
n閱讀經驗與閱讀能力的相互影響
n若沒有良好的閱讀經驗確實很難有好的閱讀能力,例如只讀漫畫的學生通常很難讀的懂文學巨著。
n有默讀的時間(書籍可由學生挑選)
n這是讓學生自行閱讀、沒有壓力性的閱讀,這也是讓學生喜愛閱讀的做法之一。而在這默讀時間,禁止學生做其他的事。
n1. 有機會讓學生做閱讀後的口頭分享
n2. 閱讀分享有許多模式。
n3. 當學生有困難時,給予適時的幫助。
n 共組師生讀書會議
n1. 設計閱讀環境:以教師或父母為中心的方式;互動性的閱讀環境
n2. 建立教室或家庭圖書館
n3. 建立長期性的閱讀計劃(內容、方式、單次課程及書單)
n4.
學習評估(兒童行為的評估、環境的評估、教學活動評估)
作者: 安東尼.布朗
第一部分
有組職的建立一種長期性的閱讀內容,例如我長期關注在幾個重要議題,性別議題是其中之一,無論在青少小說、繪本,我們一直關心這些議題的發展。因為要維持一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一定要消除性別上的歧視思想,如果不消除性別歧視這樣的現象,這個社會是不穩定的,也是不友善的。所以我們努力做這些跟性別有關的閱讀討論。向上延伸,我們更努力繼續讓國中的孩子他們能接觸到好的書。
第二部分
我的習慣是盡量站在不同角度去想事情,也期望每個孩子學會站在別人角度立場想事情,
也就是說在同一件事情上,用不同方式來訴說 它。讓每個孩子熟悉這樣的操作方法,不斷的討論不斷的對話,也就是跟他人對話 ,跟自己對話,跟作者對話,跟同學對話。
第三部分
讓孩子有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不會說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他會知道自己的價值判斷在哪裡。
因為這世界很棒的地方是來自於各種人都有,也都容許各種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大家需要彼此溝通與相互了解。
最後,閱讀運動絕對不是只有一招走遍天下,不可以用一種方法來告訴子該怎麼閱讀 ! 不可以用某種模式套下去,告訴孩子只有這樣才是對的! 這是對孩子學習上的暴力。因為孩子需要用各種型態與方法來閱讀。
例如: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插入 : 這故事太有趣了,讓我來告訴你...
註一:
只有在解釋者的「成見」和被解釋者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並產生出意義時,才會出現真正的「理解」。
這種過程,Gadamer稱之為「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註二:
(全文藍色字體有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