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2
徐永康
一、思想的層次性
對一般人來說,思考如同走路一樣,幾乎是每天都有的活動。而良好的思考,總是讓人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並讓人有更高的自信,這種能力,需要被教導也需要常常練習。因此,教育學者布魯姆提出一種階層式的思考活動,由簡單到比較複雜的思考活動,分別是知識(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運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以及評價(Evaluation)這六種[1]。越是後項的思考活動,其複雜度也就越高,多數學者認為高層次思考指的是讓學生有能力超越資訊本身,讓學生具有批判的能力、後設思考以及解決問的能力,因此將分析、綜合與評價的三種思考能力,稱為高層次思考力。
二、高層次思考力
雖然對於高層次思考力的認知現象還有許多未解釋的部份,如目前哲學家羅森索(Rosenthal, 2004)提出高層次思考與高層次的心理表徵有怎樣的關係呢?或是這思考力如何和知覺活動連結呢?但是至少,分析、綜合以及評價的思考活動,使用到邏輯推論的基本原則以及概念分析,過去的思考研究中提供了許多相關的研究,從恩尼斯(Ennis, 1962)到後期的研究中,提出幾種不同重點的思考觀點,這包含了確定思考的層次性[2],並且是可被教導的,也必定在某一種脈絡中;而高層次思考必然涉及到相關知識,脫離內容的邏輯推論只是高層次思考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因為邏輯不提供假設內容,這裡的思考主要在特定領域的評價,因此這些思考活動必須在一定的脈絡中(McPeck&Cornbleth 1984)。
若是以閱讀活動作為培養高層次思考的話,重點在於如何讓讀者在閱讀文本中產生意義,讀者需要反省思考的能力(Siegel, 1989),甚至需要將這種思考活動融入在生活中,成為一種思考傾向(Facion, 1992; Perkin, 1993; Ennis 2002)。
簡單地說,高層次思考活動,需要以邏輯思考作為基礎,必然在特定的思考脈絡中,並且需要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
高層次思考力是一連串精心的心理活動,依靠著多重判準來做精緻的判斷和分析複雜情境。若是有可見的正確答案則不像是高層次思考想要處理的問題,相反地,高層次思考者能看出其中意義以其情境中的結構,這些通常不在事物表面上。
針對這種主張,可分成以下幾點來進一步說明高層次思考者的能力:
1. 不具有固定解決問題的模式:也就是其可見的行動並未有特殊之處。如果具有創意,這一定和固定模式生產出來的結果不同,但不表示完全沒有固定模式,如有效推論模式可以防止思考謬誤,而固定模式可以協助初學者,但對於專家,這些固定模式有時只是參考看看,修正後會有不同的結果。
2. 傾向複雜分析:高層次思考通常不確定有固定的解決問題模式。這可能是思考系統的問題或者是情境脈絡問題,兩者都有可能。為了能充分掌握問題,需要多重檢驗,個人的思考有時是一時的傾向,需要他人協助。
3. 多重面向的解釋:如同詩人寫詩,好的詩常常被改,不同語句產生不同的意義,相同語句也有不同詮釋的可能。
4. 精緻判斷與詮釋:高層次思考常常涉及到判斷,所謂的精緻,指的是一些細微卻關鍵的觀察,這和許多的科學發現有關。
5. 運用多重判準,甚至彼此矛盾或對立:判準引導判斷,好的判斷依據原則,這原則可能來自事實與清楚自明的定義。對於判準的比較好壞,則是後設判準的事情。
6. 常涉及到不清楚的情境:如果知道解決方案,這不算是個問題。
7. 涉及自我規範:或許簡單說,涉及自我修正,這是自主性的基礎同時也是維護自尊的開始。
8. 看出隱藏的結構或意義:結構意味著關係,思考者可以看出雜亂的表象中隱藏的關係,從這關係中看出意義。
9. 心智努力:需要深思熟慮以及仔細判斷,特別是以下三種面向
A. 察覺思考者與思考歷程的關係。
B. 注意過程與結果。
C. 瞭解問題與解決方案。
三、高層次思考的目標
高層次思考融合至少三種性質的思考,彼此伴隨出現,一種是關懷思考,一種是批判思考,另一種是創造思考,在高層次思考的過程中,三者有不同比例的方式出現,用這三種名稱說明不同的思考也就是說三者的思考力有不同性質。在關懷上,強調德性的道德傾向,以相互主體[3]的基礎,回應彼此的情感需要。在批判上,呈現出精確地邏輯推論、概念分析;在創造力上顯現出某種直觀或是特殊的想像。我認為可以把這三種思考力當作如有三度空間的座標,有很極端的創意、有極端的批判已有極端的關懷,而在其他的部份是三者融合一起,而這也是古老有價值的追求理想,批判思考追求真理,創意思考追求意義,而關懷思考追求德性。
四、以高層次思考為主的閱讀
若是將高層次思考力作為閱讀的目標,記憶文本內容則不是重點。若是要超越文本內容,則閱讀的過程必須有對話的機制,這可以是從作品中和想像的作者對話,或是在班級中,針對閱讀內容進行高品質的對話,討論中運用了邏輯推論、概念分析、想像感受以及某種經驗連接,特別是經過高層次思考的檢視,可以看出比較特殊而非表象的東西,因此我提出一種閱讀模式,這是一種閱讀的循環模式,從閱讀文本開始,找出文本中的幾個主要概念以及思想過程,而後反省自己對文本的想法以及找出自身相關經驗相互比較,接著提出問題,不論是理論上或經驗上的問題都好,其次是同伴的回應,回答我的問題與分享經驗,然後是一種後設思考練習,這些回應中有什麼預設呢?或是這些回應是依據了哪種基礎?後來是一種感謝對方的回饋後,再一次回到文本內容來看一次。這樣的模式已經運用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包含有寫作學習[4]、護理教育[5]、資訊教育[6]、特殊教育[7]、哲學[8]等等、這樣的操作模式可用圖說顯示,如下:
五、閱讀三項要件
除了這種模式之外,還需要的三項條件的協助,包含閱讀環境、閱讀活動以及教師的心理準備的條件如下:
1. 閱讀環境安排
l 多元的教學素材
l 彈性團體
l 接受與鼓勵多樣性
l 許多印刷品
l 教師如同共同的學習者
l 鼓勵思想冒險
l 圓形的座位安排
2. 閱讀活動上
l 鼓勵各種可能的意見
l 常有解決問題得活動
l 開放性的答案
l 融合多重智能
l 鼓勵兩性的理解
l 建構問題
l 反問自己
l 使用多重評估的工具。
3. 教師的角色
l 開放心靈與注意其他的可能
l 尋求最充分的訊息
l 確定來源可靠
l 確認推理過程、結論的有效以及證據為真。
l 推論作為辯護基礎
l 能釐清問題
l 架構合理的假設或是思想試驗。
l 定義用語
l 小心推論
六、結論
閱讀活動,可以不只是文字的解碼活動,也可以不只是記憶上的訓練,而是有能力發展出高層次的思考力,若是以追求真理、尋求意義、維護德性的人生目標話,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將是必要的基本工具,這也是本學會努力的方向。
參考書目: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New York , Longmans, Green
Dewey, J. (1997). How we think. Mineola NY : Dover Publicatons Inc.
Ennis, R.H. (1992). Assess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for accountability. In J.W. Keefe & H.J. Walberg(Eds.), Teaching for thinking. (pp. 73-91). Reston , VA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Fosont, C. (1996).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ipman, M. (1991). Thinking in Educa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Peck, J. E. (1981).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St. Martin ’s Press.
Nodelman, P. (1996). The Pleas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 Longman.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
----.(2002). Educating Moral Perso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
----.(2003).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布魯姆對於思考活動的分類方式如下:
知識:安排、定義、複製、標記、列出、記憶化、命名、秩序、再認、相關、回憶、重複、再置。
理解:分類、描述、討論、解釋、表達、確認、指認、界定、選擇、換句話說。
運用:選擇、展現、演出、運用、舉例、解釋、操作、練習、規劃、解題、寫作。
分析:分析、計算、歸類、比較、對比、批評、差異、區分、檢查、試驗、提問。
綜合:排列、收集、組合、結構、設計、形式、組織、計畫等。
評價:論證、判斷、預測、核心、價值等。
[2]批判思考是一種思考過程,這過程的性質有以下的十二項階層
a. 理解文字與語句的意思
b. 知道推理的過程
c. 不會有前後語句相互矛盾
d. 結果是必然的
e. 找出很奇特的語句
f. 語句之間的關係有一定規則
g. 觀察語句是有所依據的
h. 演繹推論的結論依據普遍原則、先前假設或是理論體系。
i. 已經確認問題
j. 找出先前預設
k. 適當定義
l. 有相關的專業依據
[3] 主體性不單侷限在自我本身,而是透過某些互動,產生你我一體的心理狀態。
[4]Haladyna, Thomas M 寫的Writing test items to evaluate higher order thinking
[6] Alomari, Naseer Mohammed寫的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Internet sear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7] Reger, Barbara H寫的 How does participation in inquiry-based activities influence gifted studen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8] Carruthers, Peter寫的 Consciousness : essays from a higher-order perspective
[8] Carruthers, Peter寫的 Consciousness : essays from a higher-order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