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101.02 《糖果屋》症狀

糖果屋症狀

徐永康老師
2012.02.14



(網站連結)


徐永康老師繪本讀書會 課堂隨筆
筆記整理: 婉婷
日期:101.2.14
主要圖畫書; 糖果屋《Hansel and Gretelby Anthony Brown

一、前言:各位媽媽應該對於孩子「吃」的東西會非常注意,近來看過一篇文章,發現吃甜食會對腦力造成傷害,因此應減少攝取。但除了「吃」進肚的食物須注意外,我們是不是也因該關心孩子們究竟「讀」了什麼!
二、很多老師回過頭來看看傳統的故事時,會感到不安,例如「糖果屋」這個故事,在故事中的兩位孩子,當他們自行脫困並帶著巫婆的財寶回家後,雖然解決了家中窮困的難題,但這兩位孩子,究竟要如何面對曾經遺棄過他們的父親?若孩子們問各位媽媽這個問題,妳會如何回答?
這兩位孩子是否會採取以下兩個面對方式?
1. 努力壓抑自己的感受。
2. 努力遺忘這件事。
三、從不同的學者觀點來探討《Hansel and Gretel》這本書吧!
故事大綱
n      原始
n      改寫
n      比較看看
說明:
一、                「糖果屋」的故事有許多不同版本的改寫,各有不同的詮釋與結論,媽媽們可以將不同版本借出來看看,透過比較,即可看出好的圖畫書應有那些特質。永康老師播放三個版本,這三個版本,妳最喜歡那個版本呢?請與隔壁的同學討論看看。
二、                永康老師以Hansel and Gretelby Anthony Brown進行說明。在糖果屋的故事中有兩點是吸引孩子的,
1. 遺棄:被遺棄這件事,是孩子所懼怕的。
2. 森林中的糖果屋:糖果屋的出現,象徵的涵義為,對於這年紀的孩子而言,「吃」仍是他們所喜愛的,因此糖果屋滿足了孩子基本的慾望,這同時似乎也告訴我們,當要進行陷害時,從被害人的基本慾望下手,通常會較容易成功。

提問時間
你想問些什麼呢?
說明:
提問一:於《Hansel and Gretel》中的最後一幕,父親張手抱著兩個小孩,但對孩子而言,他們要如何擁抱這個曾遺棄過他們的父親呢?
提問二:他們為何不拿著珠寶就離家出走呢?(因為父親既有這樣的性格,則父親縱使有了這些珠寶,未必他們的生活從此就能幸福快樂。)
精神分析學家Bruno Bettelheim
n      讓兒童處理自我的潛意識現象
n      成長概念與自我發現
n      故事象徵:糖果屋 基本慾望
n      這意味著 故事、自我、語言
說明:
一、Bruno Bettelheim表示,這類故事讓孩子面對自己潛意識問題,並得以讓孩子發現自我。
二、森林:本書出現的森林場景,屬孩子非常容易幻想的場域,而糖果屋的出現,則屬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亦即吃好吃的東西。
而森林這個場景,對於成人而言卻是另一種涵義,例如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是發生在森林中,請試著想一想,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若出現一間糖果屋??~~~妳是否會覺得怪怪的?這樣的設計,會讓人覺得這個故事的主角,似乎還沒長大。
三、「糖果屋」這類故事,其實是刻意引導孩子透過語言的了解,來發現自己,讓孩子透過問問題,來自我發現「喔!原來我有這種想像!原來我有這種慾望!」
成長自我發現


n      遇見問題(被父母遺棄)、
n      想辦法解決(找石頭與麵包)、
n      分工合作(妹妹救了哥哥)
n      就後一同分享喜悅(獲得巫婆的財富),
n      兩兄妹遇到的歷程,提供現在的兒童,試著去理解彼此需要合作,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說明:在想辦法解決事情及分工合作這點,就如同人的腦袋無法解決所有的事情,人的腦袋想出辦法,仍必須仰賴其他的協助,例如手可協助執行腦袋所產生的思想。這也就是紙筆出現的原因,可以幫助寫下腦袋記不住的事情。
文化學者Maria Tatar
n      忽略的成人的邪惡與無能
n      進入森林:幻想的開始
n      森林:開始與結束
說明:
一、Maria Tatar認為精神分析學家對這類故事的分析,忽略了成人的邪惡與無能。
二、提問:妳覺得書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從何處可看出?(請相互討論之)
三、逐頁討論《Hansel and Gretelby Anthony Brown,請自行借書對照著看喔!
(一)書名頁:安東尼布朗的書中,在書名頁都會有一個很重要的象徵圖樣。
(二)家人雖一起用餐,但是眼神均未交會,地上小娃娃的衣服與妹妹身上穿的衣服款式相同,整張圖中,只有媽媽的衣服鮮豔亮麗。(永康老師頗想建議作者,能否將媽媽的髮色改為金黃色,不要是黑色,不知各位有無注意到,在好萊鄔的電影中,壞人通常是黑髮,例如101忠狗)
(三)從媽媽的梳粧台,似乎可看出這個媽媽很糟糕,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也不在乎別人。
(四)有注意到嗎?媽媽的影子連上窗簾後,居然變成了一個巫婆。通常在一個故事中,出現一個巫婆,已經讓孩子很難受的了,但這個故事中,居然出現兩個巫婆(後母/糖果屋巫婆)。另外,請注意鏡子旁的牆角,有一個小小的老鼠洞,但沒看到老鼠,踢腳板的壁紙也是破破爛爛的。
(五)全家到森林時,出現紅色的香菇,這意謂了什麼呢?
(六)糖果屋中的巫婆,帶著尖尖的帽子,「尖尖的」讓人感到危險。
(七)妹妹騎著鴨子,場景出現彩虹,哥哥卻不見了,這意謂什麼呢?
(八)爸爸與兩兄妹擁抱的畫面,請注意,孩子均僅伸出一隻手,那另一隻手呢?
永康老師:這幅圖值得玩味,孩子另一隻手是否在抗拒著父親,孩子似乎也發現他們的父親居然無法保護他們。
(九)老鼠出來了:請注意牆角的壁紙換成新的了。這個家原本窮得連老鼠都不願光顧,現在因為孩子帶回珠寶,因此,家中經濟改善了,連老鼠也願意光顧了。(原來家中出現老鼠,請不要尖叫了,應該要感恩,因為這代表我們家過得還不錯,呵!)
與自我潛意識的對話


n      請安靜一段時間大約是10分鐘。
n      找出一張白紙。
n      請不要看著紙,畫出剛剛在妳心中浮現的樣貌。
n      仔細看看自己的畫。基本上不是個有形物件。
n      想想它像是個什麼?
說明:
一、不能看著紙畫,最好以非意識的狀態下畫畫,畫好後,請檢視這幅畫。因為這幅畫所彰顯的意義,是很個人的、私有的,不見得想與別人分享,因此建議只給好友看,並請妳以有意識的狀態去檢視這幅畫。
二、在接近非意識狀態下所畫的圖,大多是非具象的,若是你畫得非常具象,建議妳再畫一次。但有些人非常會畫畫,即便不看著紙,都能畫得很具象,那麼,就換個較不擅長的呈現方式,例如捏陶。
三、人的意識如同一個舞台,只有探照燈照到的地方才能看到畫面,但看不到的地方並不代表不存在,只有放下意識的控制,才能讓黑暗的地方被看到。因此,人們常常在睡著前,似睡非睡之際,容易產生意識及潛意識的連結,一些模糊的記憶,會突然鮮明起來,例如,睡前突然想起某個國中同學的名字。
四、以上的練習,是為了透過意識與潛意識的對話,讓妳發現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或許是困擾著妳多年的問題。曾經帶過一次活動,同樣做這種對話練習,當時有位學員,她覺得自己的思緒很混亂,因此以撕紙來呈現她的潛意識想像,事後她分享,當她撕紙時,她覺得自己的心似乎也被撕裂了,透過意識下去解讀這個潛意識下所呈現的行為,她發現,原來平常她當小學老師,但班上同學秩序非常混亂,其中有位同學每次坐椅子時,會故意發出「扣!扣!扣!……」的聲音,透過這個練習,他才發現原來這件事很困擾著他。
五、這個練習能讓人回溯過去,試著去找出病因,但不提供解決的方法。
六、學員提問:若未提出解決方法,我們適合去做這種練習嗎?也就是我們了解了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但卻仍不知如何解決,不會更迷惑或痛苦嗎?因為有些事,想起來並不怎麼愉快。
永康老師:這就是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不同了。
1.      心理學家:這個練習是心理學家所採用,藉由回溯過去,試著幫人們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即找出病因,但不提供解決的方法。
2.      哲學家:於人們了解自己,也就是知悉、了解自己問題所在及背後的原因後,試著去提出解決策略,供人們參考。例如,告訴你,你的這個困境早就有人遭遇過了,他們並已深思熟慮過這類問題應如何解決,提供他們的解決方式給你參考。但這就如同醫生開處方箋一樣,藥方開給你了,吃不吃,要不要採納,仍由個人自行決定。
七、學員提問:為何不看著紙畫?
永康老師:若看著紙畫,妳的意識很習慣就會控制妳的手而作畫,而不看著紙畫,是試著相反過來,以「手」控制「腦」而作畫。
遺棄
n      兒童選擇壓抑
n      遺忘
n      西方傳統故事
n      改變
n      掩飾
n      面對與瞭解
說明:
一、選擇壓抑或遺忘,似乎較不正面。仍須採面對與瞭解,較有幫助。
二、學員提問:例如受虐兒,縱使選擇面對與瞭解他的過去,這段過去所造成的傷害,也是不會完全被修補?
永康老師:是的,我相信這就如同破鏡,縱使修復了,還是會存在一條裂痕。但面對這樣的裂痕,請不要選擇遺忘或壓抑,不要否認事情的存在,請習慣它的存在,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力量,這就如同蛤蠣含沙,習慣它、改變它,最後,才能成為珍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