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閱讀與高階思考的十四堂課】 第四講 高層次思考力的養成

喚起前少年期的思考能力 
第四講 高層次思考力的養成
 2012/02/22
   徐永康   




一、思想的層次性
    對一般人來說,思考如同走路一樣,幾乎是每天都有的活動。而良好的思考,總是讓人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並讓人有更高的自信,這種能力,需要被教導也需要常常練習。因此,教育學者布魯姆提出一種階層式的思考活動,由簡單到比較複雜的思考活動,分別是知識(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運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以及評價(Evaluation)這六種[1]。越是後項的思考活動,其複雜度也就越高,多數學者認為高層次思考指的是讓學生有能力超越資訊本身,讓學生具有批判的能力、後設思考以及解決問的能力,因此將分析、綜合與評價的三種思考能力,稱為高層次思考力。

二、高層次思考力
雖然對於高層次思考力的認知現象還有許多未解釋的部份,如目前哲學家羅森索(Rosenthal, 2004)提出高層次思考與高層次的心理表徵有怎樣的關係呢?或是這思考力如何和知覺活動連結呢?但是至少,分析、綜合以及評價的思考活動,使用到邏輯推論的基本原則以及概念分析,過去的思考研究中提供了許多相關的研究,從恩尼斯(Ennis, 1962)到後期的研究中,提出幾種不同重點的思考觀點,這包含了確定思考的層次性[2],並且是可被教導的,也必定在某一種脈絡中;而高層次思考必然涉及到相關知識,脫離內容的邏輯推論只是高層次思考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因為邏輯不提供假設內容,這裡的思考主要在特定領域的評價,因此這些思考活動必須在一定的脈絡中(McPeck&Cornbleth 1984)。
若是以閱讀活動作為培養高層次思考的話,重點在於如何讓讀者在閱讀文本中產生意義,讀者需要反省思考的能力(Siegel, 1989),甚至需要將這種思考活動融入在生活中,成為一種思考傾向(Facion, 1992; Perkin, 1993; Ennis 2002)。
簡單地說,高層次思考活動,需要以邏輯思考作為基礎,必然在特定的思考脈絡中,並且需要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
高層次思考力是一連串精心的心理活動,依靠著多重判準來做精緻的判斷和分析複雜情境。若是有可見的正確答案則不像是高層次思考想要處理的問題,相反地,高層次思考者能看出其中意義以其情境中的結構,這些通常不在事物表面上。
針對這種主張,可分成以下幾點來進一步說明高層次思考者的能力:
1.         不具有固定解決問題的模式:也就是其可見的行動並未有特殊之處。如果具有創意,這一定和固定模式生產出來的結果不同,但不表示完全沒有固定模式,如有效推論模式可以防止思考謬誤,而固定模式可以協助初學者,但對於專家,這些固定模式有時只是參考看看,修正後會有不同的結果。
2.         傾向複雜分析:高層次思考通常不確定有固定的解決問題模式。這可能是思考系統的問題或者是情境脈絡問題,兩者都有可能。為了能充分掌握問題,需要多重檢驗,個人的思考有時是一時的傾向,需要他人協助。
3.         多重面向的解釋:如同詩人寫詩,好的詩常常被改,不同語句產生不同的意義,相同語句也有不同詮釋的可能。
4.         精緻判斷與詮釋:高層次思考常常涉及到判斷,所謂的精緻,指的是一些細微卻關鍵的觀察,這和許多的科學發現有關。
5.         運用多重判準,甚至彼此矛盾或對立:判準引導判斷,好的判斷依據原則,這原則可能來自事實與清楚自明的定義。對於判準的比較好壞,則是後設判準的事情。
6.         常涉及到不清楚的情境:如果知道解決方案,這不算是個問題。
7.         涉及自我規範:或許簡單說,涉及自我修正,這是自主性的基礎同時也是維護自尊的開始。
8.         看出隱藏的結構或意義:結構意味著關係,思考者可以看出雜亂的表象中隱藏的關係,從這關係中看出意義。
9.         心智努力:需要深思熟慮以及仔細判斷,特別是以下三種面向
A.    察覺思考者與思考歷程的關係。
B.    注意過程與結果。
C.    瞭解問題與解決方案。

三、高層次思考的目標
    高層次思考融合至少三種性質的思考,彼此伴隨出現,一種是關懷思考,一種是批判思考,另一種是創造思考,在高層次思考的過程中,三者有不同比例的方式出現,用這三種名稱說明不同的思考也就是說三者的思考力有不同性質。在關懷上,強調德性的道德傾向,以相互主體[3]的基礎,回應彼此的情感需要。在批判上,呈現出精確地邏輯推論、概念分析;在創造力上顯現出某種直觀或是特殊的想像。我認為可以把這三種思考力當作如有三度空間的座標,有很極端的創意、有極端的批判已有極端的關懷,而在其他的部份是三者融合一起,而這也是古老有價值的追求理想,批判思考追求真理,創意思考追求意義,而關懷思考追求德性。
   
四、以高層次思考為主的閱讀
若是將高層次思考力作為閱讀的目標,記憶文本內容則不是重點。若是要超越文本內容,則閱讀的過程必須有對話的機制,這可以是從作品中和想像的作者對話,或是在班級中,針對閱讀內容進行高品質的對話,討論中運用了邏輯推論、概念分析、想像感受以及某種經驗連接,特別是經過高層次思考的檢視,可以看出比較特殊而非表象的東西,因此我提出一種閱讀模式,這是一種閱讀的循環模式,從閱讀文本開始,找出文本中的幾個主要概念以及思想過程,而後反省自己對文本的想法以及找出自身相關經驗相互比較,接著提出問題,不論是理論上或經驗上的問題都好,其次是同伴的回應,回答我的問題與分享經驗,然後是一種後設思考練習,這些回應中有什麼預設呢?或是這些回應是依據了哪種基礎?後來是一種感謝對方的回饋後,再一次回到文本內容來看一次。這樣的模式已經運用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包含有寫作學習[4]、護理教育[5]、資訊教育[6]、特殊教育[7]、哲學[8]等等、這樣的操作模式可用圖說顯示,如下:



五、閱讀三項要件
除了這種模式之外,還需要的三項條件的協助,包含閱讀環境、閱讀活動以及教師的心理準備的條件如下:

1.         閱讀環境安排
l   多元的教學素材
l   彈性團體
l   接受與鼓勵多樣性
l   許多印刷品
l   教師如同共同的學習者
l   鼓勵思想冒險
l   圓形的座位安排
2.         閱讀活動上
l   鼓勵各種可能的意見
l   常有解決問題得活動
l   開放性的答案
l   融合多重智能
l   鼓勵兩性的理解
l   建構問題
l   反問自己
l   使用多重評估的工具。
3.         教師的角色
l  開放心靈與注意其他的可能
l  尋求最充分的訊息
l  確定來源可靠
l  確認推理過程、結論的有效以及證據為真。
l  推論作為辯護基礎
l  能釐清問題
l  架構合理的假設或是思想試驗。
l  定義用語
l  小心推論

六、結論
    閱讀活動,可以不只是文字的解碼活動,也可以不只是記憶上的訓練,而是有能力發展出高層次的思考力,若是以追求真理、尋求意義、維護德性的人生目標話,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將是必要的基本工具,這也是本學會努力的方向。


參考書目: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Dewey, J. (1997). How we think.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ons Inc.
Ennis, R.H. (1992). Assess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for accountability. In J.W. Keefe & H.J. Walberg(Eds.), Teaching for thinking. (pp. 73-91). Reston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Fosont, C. (1996).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ipman, M. (1991). Thinking in Educa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Peck, J. E. (1981).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Nodelman, P. (1996). The Pleas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Longman.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2002). Educating Moral Pers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2003).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布魯姆對於思考活動的分類方式如下:
知識:安排、定義、複製、標記、列出、記憶化、命名、秩序、再認、相關、回憶、重複、再置。
理解:分類、描述、討論、解釋、表達、確認、指認、界定、選擇、換句話說。
運用:選擇、展現、演出、運用、舉例、解釋、操作、練習、規劃、解題、寫作。
分析:分析、計算、歸類、比較、對比、批評、差異、區分、檢查、試驗、提問。
綜合:排列、收集、組合、結構、設計、形式、組織、計畫等。
評價:論證、判斷、預測、核心、價值等。

[2]批判思考是一種思考過程,這過程的性質有以下的十二項階層
a.      理解文字與語句的意思
b.      知道推理的過程
c.      不會有前後語句相互矛盾
d.      結果是必然的
e.      找出很奇特的語句
f.       語句之間的關係有一定規則
g.      觀察語句是有所依據的
h.      演繹推論的結論依據普遍原則、先前假設或是理論體系。
i.       已經確認問題
j.       找出先前預設
k.      適當定義
l.       有相關的專業依據

[3] 主體性不單侷限在自我本身,而是透過某些互動,產生你我一體的心理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