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101.09 徐永康老師 閱讀課程 四 【前言】


前 言

徐永康
2012.07.17

點圖放大
 
當我們沒有理由地被拋出在這個社會時,這個社會早已經存在著流傳已久的不同劇本,成長的過程,意味著在該有的劇本中,尋找恰當的角色,麻煩的是,劇本中的角色不是只有自己一人,還有很多人在人生劇場中,共同演出。當自己展演優秀,則受到其他角色歡迎,當自己失敗了,不是被排擠,就只好另找劇本演出,而且角色表演的好或是不好,往往不是自己認定的。
對於新手父母,焦慮看著自己的小孩,是否能在未來有個幸福的人生。在尚未學會說話時,就努力的用盡各種方法,要求小孩以身體姿態,學會怎樣和別人互動,當別人給糖果時,要會點頭表示「謝謝!」、要離開時,要會搖搖小手表示「再見!」等等,也就是說,多數的父母,自動化地相信,若要有個長久而幸福的人生,即使幼兒還不會說話時,就該教導必要的社交行為。要學會如何「Say Hello and Kiss Bye」,比起幼兒學會「This is an Apple.」更加來的優先性,換句話說,幼兒要能順利的嵌入於社會之中,是父母的期望,在嵌入於社會的過程,還需要更精緻的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
精緻的社會智能同時啟動了情感與理智:情感能力是快速的、難以語言的、直接的感受;理智是慢的、推論的、有技巧的學習。精緻的社會智能指的是在情感上能呼應對方感受、調整自己情緒、設身處地的想像與產生同步情緒;在理智上能理解他人感受、自我主動表現、產生改變與展現相關的關懷能力。
問題是,在現有的教育設計上,能有這方面的幫助嗎???我認為很難做到,主要是因為,目前的教育體制,其預設的核心,還是錯誤的引用了達爾文的演化思想: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競爭基礎。在這樣的學習系統下,很容易的把別人當作是資源的競爭者,自己永遠要爭取第一名。
從此觀點下,產生了一個教育的弔詭現象:社會鼓勵了兒童應該友善的對待別人,同時也把對方當作競爭的對手,聰明的小孩清楚地知道,把別人當朋友或是對手?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間而已。
或許這是個機會,讓兒童體會一下以關懷思維導向的學習,以閱讀或敘說故事作為方法的教學,沒有競爭性的閱讀測驗,也沒有排名與分數,回到彼此相互合作的方式,在故事中,我們一同欣賞作者的想法,同時也關注兒童的社會智能,特別是情感上的察覺,如果要能達到情感上的彼此呼應,至少兒童有個精確的情緒雷達,能精確的知道對方的感受為何。
在教育中討論了很多的認知發展,卻少有研究情感的複雜度,忽略了人是有感受的,有誰曾經教我們「愛是」、「害羞是」、「嫉妒是」、「罪惡感是」???還好,就在主流教育的邊陲地帶,有一群的作家,認真地敘說故事,從圖像中,呼喚著我們的該有的感受,在文字中,顯示著對情感的回應,發展兒童的社會智能,就在這些美好的故事中。

本次的課程,將先討論兒童的情緒發展與故事的關聯性、繼續討論情緒與智能,最後回到兒童自我觀照自我療癒的可能性。





歡迎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