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閱讀與高階思考十四堂課】第十三講 思考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John Nisbet &第二單元批判思考與創意思考

思考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John Nisbet 
第十三講 研究方法
閱讀與高階思考第十三講:思考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ohn Nisbet  


徐永康整理
2012 .07.12


    有人誇大地認為思考是可被教導,或是認為以促進認知能力的主張,我個人認為依然是不精確地的說法,若是回顧過去二十多年的學術發展,思考教育有兩種途徑:技巧與融入。
問題並不簡單
    若有個老師說:「思考教育好像很有趣,告訴我,我有方法嗎?該怎麼做呢?」耶魯大學的教育心理學家史坦柏格(Robert J. Sternberg)說:「沒有一套思考方式是普遍有效的,只能因人因地調整,我們需要學會的是某些思考的原則,並在決定時仔細地使用到這些原則,並充分考慮到該有的環境變因。」
    從過去的認知心理學家,依據皮亞傑的主張,教育者的工作在於促進或是加速兒童認知階段性上的改變。
技巧或融入呢?
  要不要另外加開課程教導思考技巧,或是在平常課程中使用呢?問題容易誤解成二選一的選擇,事實上,兩者都可同時進行,若要能有效思考,確實需要花時間去注意自己的思考歷程。
    去注意自己的思考歷程隱含了兩種假設,第一,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思考情境中找出思考的技巧,第二,我們可以運用思考技巧在不同的思考情境上。
    另一種思考的學習是以融入的方式,也就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的知識與技術來解決問題。但是以解決問題導向的教學並不像思考教育的整個面貌,思考教育包含了如何定義問題、如何決定、有良好的判斷力、是否有反例的可能、創意的想法、使用類比、後設思考的反省,換句話說,思考教育不只是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
兩種途徑的差別
   在早期的狄波若(Edward de Bono)提出的CoRT技術等等,在不考慮思考內容上,進入思考的抽象模式,包含思考模式、比較、導向、分析知覺等等,或是說明概念成形、推論原則、知識背景與語言表現等等。
1986年史坦伯格的智能三元素中更進一步說明學習與智能的關係。智能三元素包含有後設元素:思考的管理與監督;展演元素:執行思考,從開始到完成;獲得知識元素:學習。整體來說,是從新手轉化成專業與訊息自動化的過程。
融入法
這有三種途徑(1)解決問題導向的教學;(2)人文科學的研究;(3)資訊科學。
在問題導向的做法有以下的優點
1. 被多數教師接受有有效教法。
2. 不需要增加課程時數與內容。
3. 認定思考教育必須在某項的知識脈絡中。
在(2)的部分,包含有研究語法、修辭、邏輯,也包含有批判思考、非形式邏輯與兒童哲學的教法,也就是教學內容中存有了思考原則。
在(3)是以電腦模擬思考模式,問題還是在於思考轉化的能力養成。思考教育不論是哪一種,關鍵核心還是在如何轉化的能力上。
技巧與策略
   若是要建立起一套的思考模式,就必須有技巧、策略與風格。學習也就是這三項的熟練,技巧就是該有的原則;策略則包含技巧與程序;風格則是一種個人思考的傾向偏好。
教師的功能
   除了直接教導之外,展現教師的學習模式、與學生共同學習、不斷地進行後設認知與不斷地提出質疑。



~~~~~~~~~~~~~~~~~~~~~~~~~~~~~~~~~~~~~~~~~~~~~~~~~~~~~~

第二單元  批判思考與創意思考


資料整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