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

101.09.04《穿過隧道 》一條神奇的情感隧道:安東尼布朗的隧道

一、穿過隧道

徐永康
2012.06.30
穿過隧道
(網站連結)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70715
語言:繁體中文I
ISBN9573232987
裝訂:精裝
簡介 : 
哥哥和妹妹很不一樣。他們一個調皮好動,一個膽小文靜。有一天,他們又在吵架,媽媽氣得叫他們出去〝和平解決〞。他們來到一個隧道前面,哥哥鑽進去探險,妹妹不敢。但是妹妹在外面等了好久,都不見哥哥出來,於是,妹妹也走進了隧道。她看到哥哥變成一塊石塊。她嚇得抱住石頭,哭了。沒想到,石頭變軟了,還逐漸有了體溫,原來,是妹妹救了哥哥。
討論要點: 討論兒童情緒成長過程中的變化,論述兒童情緒發展是怎樣的歷程,與成人如何協助兒童具有穩定的情緒。
~~~~~~~~~~~~~~~~~~~~~~~~~~~~~~~~~~~~~~~~~~~~~~~~~~~~~~~
日期:101.9.4
時間:9:30~11:30
地點:新北市立圖書館B1
主要圖畫書:《穿過隧道》by 安東尼布朗

一條神奇的情感隧道:安東尼布朗的隧道

徐永康
北市教育大學幼教系
一、 前言:
這次繪本的挑選較重視情感部份,此部份在教育體系中較不受重視,前幾天聯合報刊登北北基特考,將考閱讀及數學。目前我在進行的幼兒認知活動中,發現在主流教學中,重視語言與數學的同時,常將情感這部份排除在外,如此一來將產生非常大的問題,人將不再像人,我們不在乎藝術、音樂、孩子的感覺,只跟孩子說「趕快學好就對了!」

二、 但是,在近期幼兒科學研究中顯示,情感是人很重要的表現,而目前除了重視語言與數學之外,談到情緒時,只注意到一件事,即「情緒管理」。但是何謂「管理」,就是把不好的情緒排除掉,但這是很匪夷所思的,因為情感、情緒就是一種表現,因此小孩哭,就讓他哭吧!鬧就讓他鬧吧!哭完鬧完,也就好了,何必去壓抑他呢?過於壓抑,孩子就會另找出口。
關心
第一,他的作品一直關注家庭在整體文化下的衝突與矛盾;
           第二,他善用超現實的手法,處理故事中情感風格中隱含的意義。
三、 安東尼布朗的作品與其他作品不同,他的作品有兩點重點,

(一) 第一,他不斷關注在「家庭」這個觀念上,家庭其實是文化當中的表現,我們現在所處的家庭型態,其實並非這麼自然的型態,回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三代、四代同堂,更加普遍,小家庭型態是從資本主義演化而來,因為小家庭容易釋放女性的勞動能力,當家中的父母親均外出工作,則教養小孩將交給別人來幫忙,如此女性才能外出工作,也因此,社會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量來維持運作,當此運作遭受阻礙時,經濟將會遲緩,為避免此情形發生,家庭結構必須變小、變靈活,釋放更多女性工作機會,當然,女性也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不再困在家庭裡面。傳統,阿公的年代,女性就是從早煮到晚,沒有自己的生活與時間。
而家庭結構的轉變,也產生許多衝突與矛盾,例如單親。此亦為安東尼布朗所關注。
任何的學習的原型,都是從家庭開始,不是學校。因此,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樣貌,多少都反應家庭的教養態度。
(二) 第二,安東尼布朗非常擅用超現實主義來處理故事當中情感、風格所隱藏的意義,如同上學期提到超現實主義的四個樣貌,均非描述外在的樣貌,而是描述內在感受。
隧道
       n 描述了一對兄妹之間的關係
n 關係不好
n 兩者的個性也不同
n 在一個家庭下,兄妹有很多的衝突
n 在一次的冒險下,哥哥進入隧道後,哥哥變成石像
n 妹妹也進入隧道後,幫助哥哥恢復原貌
n 彼此的關係恢復正常。
四、 本書若不仔細閱讀,很容易被忽略,或是認為跟其他作品很相似。
五、 若家中只生一個小孩,是很可惜的,因為獨生子會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例如兄弟姐妹相處的學習,及如何從與兄弟姐妹間相處經驗,進而學習如何跟同學、朋友相處。
六、 蝴蝶頁中,兩頁顯示出截然不同的風格,一活潑、藝術,另一則是結構化。有個美術館的角落,曾擺幾個磚塊疊在一起,這是「藝術」,還是「垃圾」?這些磚塊,很多人認為是不具美感的,但作者展示這個作品,就是要挑戰、打破一種想法,即不要認為藝術就一定是具結構化、美感化,就算是讓人看了覺得無聊,也是一種藝術,就此也開啟了後現代主義的風格。
七、 有兩個小孩的家庭,看過這本書後,應該會很有感觸。
八、 提問:當哥哥進入隧道時,若是妳,妳會跟進去嗎?
九、 提問:最後一頁妹妹面對著讀者,哥哥背對著讀者,你能想像哥哥的表情嗎?
我們應該可以想像出來,哥哥亦是在微笑。
想想類似的故事
n 傳統的
n 現代的
十、 想想有無傳統的、現代的故事,跟這個故事很像?(媽媽答:糖果屋)
問題
n 個別情緒與社會情緒的關係?
n 圖畫書中的情緒引發?
n 社會情緒與社會智能的關係?
十一、這個故事應該不像我們想像中這麼的簡單,從本書可論及三個知覺模擬的狀況。說明如下。
知覺模擬的特質
n 當閱讀到相關情緒用語時,生氣、高興或是害怕時,
很自然地喚起了我們原有的情緒記憶,
產生知覺模擬的狀態,好似感同身受的樣子
十二、提問:妳覺得這個故事最最精彩的地方、最值得跟小孩討論的地方,是那張圖?請與隔壁的人討論一下。
十三、知覺模擬:我們看圖畫書時,在觀看圖畫當中,是非常主動,而且很自然的,將自己當做是故事當中的角色去感知,這不是被邀請的,並非書中出現「請妳試著去想想看」的字句,而是妳自然的就把自己當做是故事中的角色。
本書中,妹妹害怕很多東西,例如怕黑、床底下的妖怪,但這種害怕,跟站在隧道前的害怕不同,在隧道前的害怕包含了更多的條件、元素,亦即哥哥的拋棄,哥哥將她拋棄在隧道口而產生的焦慮與不安,因此,妹妹得克服原先的障礙,例如隧道中是黑暗的,而妹妹原先就是怕黑、怕妖怪等等。
十四、什麼原因讓妹妹克服這樣的害怕,鼓起勇氣鑽進隧道?
學員:親情。
永康老師:當妳回答親情時,讓我覺得有點弔詭,請問妳認為她的哥哥對她好嗎?哥哥明明知道妹妹最害怕這些事物(黑、妖怪),但他為何還是這麼做(鑽進隧道)?因此我們要講的是,親情真的那麼完美嗎?當然是No
在本書中,父母似乎沒看到這兩個孩子的差異性、特殊性,導致兩個孩子衝突不斷,反而刻意做一件事,就是硬把他們併在一起。
十五、本書精彩的地方,衝突的最高點,就在於妹妹站在隧道口,思考著「我要不要進去」。這也引發了思考的四個層次(/四個部份),也就是,當我們看到這張圖時,我們有沒有能力主動地、自然地想到這思考四個層次,所謂思考四個層次,是需要馬上、自然的思考到這個部份。
而這部份有些複雜,兒童較難主動、自然思考到這四個層次,但是成人基本上,應要能做到這部份,又兒童做不到,何以成人就做得到,這就須要透過學習。詳如下述。
知覺模擬一
n 妹妹的害怕不同於害怕床下的怪物,這害怕更因為擔心與焦慮的作用加深了如此感覺,她必須要克服如此的害怕,跨越原先的障礙,與原因的厭惡,如圖像中的莫名的莫名恐懼、惡夢與負面情緒等等。
知覺模擬二
一、衝突的最高點:隧道前面,被哥哥給丟了,這有幾個可思考的層次,作者企圖要我們想(一)妹妹考慮(二)哥哥想的(三)所帶給妹妹的感受(四)
二、晚上去嚇妹妹,讀者、哥哥、妹妹與妹妹的感受
十六、四層次:
(一) 作者想帶領我們想什麼呢?
(二) 妹妹考慮什麼?
(三) 哥哥為什麼這麼做。
(四) 帶給妹妹的感受。
十七、這四層次(thinking orders)的出現,「在隧道口」並非本書唯一出現thinking orders的部份,在晚上哥哥帶面具嚇妹妹時,作者想要讀者想什麼,哥哥在想什麼,妹妹為什麼會害怕,妹妹的感受又是什麼。在看圖樣時,讀者(說故事者)能否同時思考到這四個部份。
十八、提問:哥哥常常嚇妹妹,妹妹為何仍要鑽進隧道找哥哥?為何妹妹不沿著原路回家?現在的孩子,會直接回家的應該也不少吧!
學員:因妹妹依賴著哥哥。
十九、提問:為何哥哥要做這件事?哥哥明知妹妹怕黑、怕怪物,為何他還要這麼做(進入隧道),哥哥究竟在想什麼?
二十、作者構思出這樣一張圖,他究竟要讀者怎麼去想,讀者怎麼去揣摩哥哥在想什麼、妹妹又有什麼感受?
二一、成人在觀看此故事時,我們希望能解讀出這四個層次,而兒童觀看此故事時,通常只能解讀前兩個層次,第三、四層次的解讀能力通常很弱,這就需要多加練習。

練習

二二、這張圖,請猜猜看這是什麼行業的廣告?
學員:航空公司、日航。
永康老師:個人見解,此圖似乎不妥,這位女士好像要倒茶,而後面有個藝妓,我們知道在往昔,藝妓是服務男性的工作,不論是思想上、身體上的服務,這個廣告似乎在透露著,這是一家只服務男性的航空公司,以服務男性為主的航空公司,而讀者看到此圖時,能否解讀出來呢?一個圖樣出現時,觀看者有無能力接受、了解該圖所要傳遞的訊息。
學習
n 有些人能做到三至四的部分,對於兒童多數只到二,這表示兒童需要學習。
n 學習過程中很需要二手經驗
n 分解式
n 通常是五歲的孩子會開始運用這些情緒語言來區分不同的情緒狀態,利用再認的方式確認他人的基本情緒,如悲傷、快樂、害怕、生氣與討厭
二三、在學習過程中,並非要兒童親身去經歷很多事,而是透過二手經驗,故事當中即有很多二手經驗,但請記得,當你帶著孩子做討論的時候,妳有沒有給孩子這個機會,讓孩子去多想到第三、第四階段?
二四、在這樣的作品中,兒童所產生的情緒不再是簡單、基礎的情緒,而是在跟哥哥相處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社會情緒,或是說高階情緒的出現。若只有一個人,很難產生這種高階的情緒,只有在跟人的相處下,才能發展出這種情緒智能。

二五、大部份的孩子須到五歲左右,才能開始運用這些情緒語言來區分各種不同的情緒狀態,他們的方法基本上是利用再認的方法來確認、區分他人的基本情緒,悲傷、快樂、害怕、生氣、討厭,而我們利用這五項基本情緒來發展出更複雜的情緒出來。
二六、在本書中,母親犯的一項錯誤,就是將兩個孩子放在一塊,因而產生衝突。
學員:但這不也是一個機會嗎?
永康老師:請試想,若是爸媽都不在時,這兩個小孩會如何相處?大概兩個會各做各的吧!那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衝突?
二七、我們在說故事或進行活動時發現,女生對於「冒險」這件事,較不敢嘗試,如要真要去冒險,一定要有同伴。
情緒
n 情緒從核磁共振造影MRI的系統下看出,情緒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認知產物,
n 快樂是完成任務
n 難過是失去了目標
n 害怕是目標被威脅了
n 生氣是想要完成目標的挫折
二八、請練習如何從上開基本情緒,運用彼此擁有共同目標,而發展出下列高階情緒。愛是什麼?恨是什麼?……例如愛是我們共同去完成一個目標,而分享這個過程的快樂。因此,如果兩個人各做各的,就不會有這種愛的感覺。
二九、若是只有一個人生活,通常會有上開基本情緒,卻不會發展出下列高階情緒智能。要跟人相處,才能發展出以下的情緒。因此在安東尼布朗的書中,哥哥與妹妹亦是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因此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情緒。當我們共同組織家庭,有了共同的目標,因而發展出各種愛、恨……的情緒。
高階情緒
經過與人相處後,來自於彼此有了共同目標,轉化成高階的社會情緒包含了:
n
n
n 輕視
n 忌妒
n 羨慕
n 同情
n 罪惡感
三十、兒童從這種低階情緒到高階情緒的轉化過程,兒童對於人的觀察,比較能確認對方的某種感受,進而給予適當的回應,也就是了解對方的情緒,再給予適當的回應,才能給予適合的幫助,否則,我們常會給予對方所不需要的幫助。
三一、「愛」是什麼?是一種喜歡嗎?所以我可以說,我很愛糖、很愛巧克力?這樣的說法對嗎?愛與喜歡又有何不同?
學員:愛是一種強烈的喜歡。
永康老師:你可以跟巧克力分享感情嗎?
三二、情緒反應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感受,因此所謂的高階情緒或社會情緒,一定跟人有關係,跟他人有關,因此「愛」、「恨」….,一定跟他人有關。你會去恨一顆石頭嗎?(應該是會恨丟石頭的人吧!)
三三、以上各種高階情緒,我們是否可以找出相關的故事,請各位學員試著整理、歸納一下。
三四、這些高階的情緒,其實都是從低階的情緒轉化而來的,例如「愛」是從喜歡、高興,「恨」是從討厭、厭惡轉化而來,從個人到社會的聯結。
一個人時,不太會產生「恨」的感覺,恨的情緒出現,是從我們兩個人或一群人共同去做一件事,但做一半,突然妳背離了、背叛了,或是做了與目標相反的事情。
而「輕視」是我們共同做一件事情,但在做的過程中,我發現妳有一些問題。
「忌妒」是我們共同做一件事,你很快就做到了,而我再怎麼努力卻做不到,到這裡應該還只是「羨慕」,而忌妒是,我想把妳拉下來。
「同情」是我們有共同目標,而在做的過程中,你發生了意外,例如跌倒,而我扶你一把。
「罪惡感」我們有共同目標,而在做的過程中,我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並傷害到你,使我有自覺對你過意不去,即為罪惡感。
三五、在《穿過隧道》這本書中,若父母親能察覺到兩個孩子的不同,那該採取怎樣的做法,來避免如書中的這兩個小孩,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來獲取這些情緒智能。
事實上,這個隧道真的很危險,試想若是妳看到這個小女孩在隧道口,妳會鼓勵她做這件事嗎(進入隧道)
我們只能說,這個故事的結局是非常幸運,而幸運在現實中,未必經常發生,千萬別試著把幸運當飯吃。

故事困境
n 如何解釋哥哥擁有體會妹妹心情的能力,卻又故意捉弄妹妹,是否有人喜歡如此的罪惡感呢?
n 妹妹怎麼想?我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n 妹妹是否還有其他的感受呢?尤其故事中感受到「蘿絲愛著她的哥哥!」
三六、提問:你曾捉弄過別人,而覺得快樂的不得了,沒有任何一絲的罪惡感呢?
三七、我們應去了解孩子的期待、想法與感受,當我們了解之後,才能適度回應。 
三八、回到本書中,哥哥為何喜歡捉弄妹妹呢?又請您想一想,兄弟姐妹之間,真的是相親相愛的嗎?當然不是,別期待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一定比外人好,這倒未必。
三九、學員提問:我們應如何促成兄弟姐妹間的和睦呢?
永康老師:應先設定「家庭共同目標」,並思考要如何透過相互協助來完成此一目標。
四十、妹妹會怎麼想?為何會有一個這麼討厭的哥哥?
四一、最後,有一個概念可以詮釋這整個故事,就是蘿絲是非常喜愛她的哥哥的,只是從故事當中並沒有說,我們只能從故事最後妹妹的一抹微笑探知一二,這也才可以解釋,何以妹妹願意克服恐懼進入隧道,這條神奇的情感隧道。
四二、蘿絲透過穿越隧道,而去體會哥哥的感覺,這包括了「黑暗、害怕、孤單、寂寞」,當蘿絲獨自穿越了之後,她就能感受並了解「喔!原來我哥哥是這種感覺」,因為蘿絲從來未經歷過這種感覺,因此當她親身經歷、了解後,接下來她就能做一些事來協助與解決困境。

神奇的情感隧道
n 「蘿絲愛著她的哥哥!」
n 神奇的情感隧道
n 微笑
四三、我們真的要讓孩子了解複雜的情感,就得讓孩子不斷的練習,利用知覺模擬的方式來練習,而透過繪本,繪本有種文字所不及的特色,可給予讀者的感受,亦即透過文字我們不易感受到的情感,但透過圖樣卻較易喚起情感,因此,看圖會比看文字要來的快得多,例如,若現在放一張小寶寶的照片,妳會馬上笑起來,因為妳知覺模擬了小寶寶滿足的情緒。
 知覺模擬三
n 知覺模擬的來源有行動與回應,臉部表情、身體語言與其他可見的外部符碼,如穿著配件與使用工具等等 
 四四、知覺模擬的來源有行動與回應,亦即當我們在看故事當中的某些行動,或某些回應,我們去模擬那種感覺,我們觀看圖像中人的表情,也會有相同的感覺,例如本書中,妹妹在隧道前的表情 & 最後一頁妹妹微笑的表情,請試著說說看,妳認為妹妹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呢?請問,妳曾經在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也曾有過這樣的表情?
四五、本書與一般故事書很像,但其中有很多部份值得我們想一想,身為一個熟練的讀者,在這個故事當中,能不能解讀前述四層次,而兒童通常只能達到前兩項層次,此時,我們要讓孩子多練習,並從基本情緒開始練習,害怕是什麼?討厭是什麼?高興是什麼?從而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再發展出高階的情緒,愛是什麼?恨是什麼?輕視是什麼?忌妒是什麼?
四六、下次我們會繼續這樣的議題,尤其是女性被輕視的故事,《奧莉薇》,此為一系列故事,我們將會挑幾本來說明。
四七、學員提問:可否再說明「設定家庭目標」這個概念?
永康老師: 我們從兩種不同型態的家庭說明,上學期我們曾提及,

第一種,進步型態的家庭,其家庭目標是,將家庭的資源做一些分配,分配的目的是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充份的自由去選擇他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例如小孩想成為設計師、音樂家,家庭在資源分配上,就會不斷鼓勵他去做這件事。

第二種,威嚴型態的家庭,設定家庭目標則是,唯有父母才是老大,他們會幫小孩做很多決定,去設定好孩子應做什麼,最後的結果就是,小孩會拿一張畢業證書給父母,告訴父母我已經完成你設定的目標,接下來我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事實上,這兩種型態的家庭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因此我們在設定家庭目標時,常會困惑究竟我們是屬於進步型態家庭,還是威嚴型態家庭,尤其是當孩子的個性不同,要判斷是何種型態家庭,更顯困難,例如孩子的自主性不夠時,常需要家長去設定各種規定,孩子才能達成所欲達成的目標,而有些孩子則非如此,孩子有不同的個性。
四八、學員提問:可否再多說明四層次概念?

永康老師:
我們在讀圖時,能否更完整的構思,例如本書中,哥哥嚇妹妹這張圖,妳認為安東尼布朗想告訴讀者什麼呢?
安東尼布朗想說什麼?
想讓我們產生怎樣的想法?
請問,妳覺得這位哥哥是一個富有同理心的人嗎?
哥哥是否非常喜愛他的妹妹?這個哥哥喜歡幫助妹妹嗎?
這個哥哥是不是很自以為是呢?
這個哥哥是不是喜歡操弄別人呢?
當妳想這些問題時,是否即為安東尼布朗試圖告訴我們,哥哥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第一個階段。而第二個階段是哥哥怎麼想?
我們怎麼想與哥哥怎麼想或許並不相同,就如同剛剛有位媽媽說的,或許哥哥只是想告訴妹妹,晚上並不可怕,怪獸都是假的,我嚇妳,妳會知道是我假扮的,是假的,因此我越嚇妳,終究妳就會不怕了,不怕的時候,妳就可以跟我玩在一起了。
或許妳不贊同這種做法或想法,但事實上,確實有種恐懼治療法是採取這種方式,也就是妳害怕的事物,就一直讓它在妳面前出現,直到妳不害怕為止。
四九、男生玩的方法確實與女生不同,男生常用嘲笑、欺負、誇大等方式來當做交朋友的方法,但女生交朋友的方式不是這樣,女生是我對妳好、妳對我好,聊聊天、嘻嘻哈哈地,但是請記住,請別捉弄我,你敢捉弄我,你就死定了。
五十、父母與老師的角色,當遇到這兩個不同個性的孩子,卻將他們放在一塊,則容易導致衝突,但同時,我們對這種負面情緒,卻不知如何處理。對於本書中,安東尼布朗最後結局的設計,仍是過於幸運,人生當中似乎不可能時時如此幸運。
五一、男生的遊戲行為,男生典型的行為,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太知道別人的想法是怎樣,傾向於認定我喜歡這樣,那別人也會喜歡這樣。相對而言,若妹妹戴著面具去嚇哥哥,哥哥或許會非常興奮。典型男生的行為是,不太了解他人在想什麼。
五二、學員提問:面對這兩個不同的孩子,父母應如何面對較妥適?
             永康老師:或許父母應分別找兩個孩子個別聊聊,對哥哥說明妹妹是怎麼樣的人,也對妹妹說明哥哥是怎樣的人,如果你要跟對方玩在一起,應該要怎樣會比較好。
學員提問:兩個人找來一起面對面談不好嗎?
永康老師:你喜歡別人在妳面前討論妳嗎? 
五三、情緒困擾的事,尤其是跟人相處的問題,若沒有好好處理,將來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五四、本週尚未說明一個概念,即「高階的社會情緒轉變為高階的社會智能」,此部份留待下週再繼續聊。
五五、請各位找一下過去閱讀過的圖畫書,利用四個層次來思考,多做練習。
五六、下週將帶領《奧莉薇》,請各位先閱讀本書,並帶著問題來討論。再者下次請攜帶剪刀、膠水、膠帶。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