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101.09.25《騎鵝歷險記上、下》



間:09.25



騎鵝歷險記(上冊)

(網站連結)


原文作者:Selma Lagerlof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5日
ISBN:9573259389

個體在這種心流狀態下的心理特徵是(Csikszentmihalyi,1990): 


 這是唯一一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也是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最膾炙人口的作品。
  作為一部暢銷百年的宏篇巨著,本書將北歐美麗的自然景物與人心靈的陶冶巧妙熔於一爐,成為童話史上一部難以逾越的罕世經典。尼爾斯生性懶散、不愛學習,平時最愛惡作劇,動不動就拿各種小動物尋開心。有一天,尼爾斯又想戲弄小狐仙,結果反而被施了魔法,變成拇指般大的小人兒,意外地騎在大白鵝的背上,展開一次次驚險的奇遇……
  拉格洛芙對大自然、動物的關懷洋溢在字裡行間,不僅介紹豐富的瑞典歷史文化,同時揭示了不少人生的哲理,筆調樸素幽默,輕鬆活潑,是一本充滿優美動人、溫馨浪漫的經典童話。
  ◎拿《騎鵝歷險記》和《愛麗絲夢遊奇境記》、《木偶奇遇記》這兩本兒童文學經典相比,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毫不遜色。書中除了情節變幻、場景轉換的趣味以外,無論是敘述或對話,都很風趣,很能逗讀者開心,讀來令人莞爾。閱讀這本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童話創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林良
  ◎「如果說尼爾斯騎鵝歷險是對孩子的一種美德培養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學校了。」--瑞典文學院
  ◎「半個世紀之前,身為森林裡的孩子,我在閱讀尼爾斯的故事時,從中感受到了兩個預言:一個是不久後自己也能夠聽懂鳥類的語言,另一個是自己也將與親愛的野鵝結伴而行,從空中飛往遙遠而又令人神往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大江健三郎

作者簡介

塞爾瑪.拉格洛芙(1858-1940)

  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09)的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生於瑞典韋姆蘭省的一個小莊園,三歲半時因臀部受傷,致使雙腿萎縮。她從小就愛聽祖母講古老的莊園故事,這對她後來的寫作起了很大作用。

  拉格洛芙二十四歲考入瑞典皇家女子師範學院,畢業後在一所女子學校擔任歷史、地理教師,同時還利用業餘時間寫作。出版了幾部小說後,拉格洛芙辭去了教師職業,專心從事文學創作。
她一直希望寫一部適合孩子們閱讀的作品,讓他們通過有趣的故事,了解祖國的歷史和地理。這一願望終於實現,她創作的《騎鵝歷險記》於一九六年成為瑞典小學生的教科書出版,她也因此獲得了各種殊榮,其中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和瑞典文學院院士的稱號。

討論要點:公民教育與文學之間的關係

~~~~~~~~~~~~~~~~~~~~~~~~~~~~~~~~~~~~~~~~~~~~~~~~~~~~~~~~~~~~~~~~~~~~~~~~~~

帶領人:徐永康老師(臺灣兒童閱讀學會理事長)
時間:101.9.25
地點:新北市圖書館B1演講廳
共讀書目:騎鵝歷險記(上冊)(下冊 )
作者 /Selma Lagerlof出版/遠流

Selma Lagerlof
註一.相關連結
這部著作與愛麗絲夢遊仙境地位相當。Selma Lagerlof註一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很難得的是願意為瑞典兒童寫這部介紹當地風土、歷史、傳說與文化的作品,主要是當時瑞典面臨一些問題,希望從兒童的角度開始來認識國家,建立公民教育的模式—在地方(社群)擁有權利但也要盡到義務。
 因此這本書承載著濃厚的國家主義思維,透過一趟旅行來介紹風俗民情,從演變的過程揭示:自然是有教育能力的環境(要去體會和感受),並且讓讀者想一直看下去,探究結果如何。


瑞士地圖
人最需要的:
1.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而非只是一個面相,即使不想也要自我控制)。
Q:對小孩有沒有機會讓他養成自主性?(書中主角尼爾斯因生活所需的一切,父母都已幫他準備好,所以並沒有機會去思考)
2.能力: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
3.關係的建立:在社群中生活/和別人相處(沒有在關係中成長的孩子智力會降低)。
具備以上三點才能建立某種型態的福址(在家庭中無法建立而是在雁群裡)。
 思維轉變的Model如下圖:
flow experience 心流經驗的特點:
(生命如果需要意義的話,心流經驗引發正向學習)
1.專注/投入:上課、手術、做工藝、切菜、上網。
Q:想想自己做什麼事特別專注?
2.行動/覺察:身體協助想事情,例:舞蹈的呈現。
3.不怕犯錯(隱含的自由度):鼓勵去做、去嘗試。
 4.自我感的消失:融入感(和野雁在一起的感覺、不會站在高度檢視自己或自我反省)
5.時間感的消失:當時的、當下的感受。
6.經驗是最好的回饋:成為下次的動機。自我成長的催化(有生產性的和消費性的分別,消費性的例如打電動、喝酒、吸毒;具有生產性的,例如:創作、從閱讀此書產生美感經驗和〝善〞的心流。)
補充:做某事的特有經驗,個人的,但可能在團體中感受到,因人而異。
Q:如何讓孩子體驗心流經驗?
主角在旅程中沒有死已經很幸運所有的幫助都在意料之外!吃苦有時是神送的禮物。
教育工作者如何調整和協助小孩?
 1.確認目標/方法(step by step):刺激下一步驟。
 2.立即回饋(口語的稱讚比物質的回饋重要,表示情感的認同)。
3.挑戰和技術的平衡(針對此點特別繪圖說明)


▲俄國學者以此為創造力思考的片斷之概念
說明:從學習的歷程來看,例如幼稚園的小朋友看繪本,本來很喜歡看,可以看很久,但是等他到了小學三年級,會覺得看繪本很無聊(技術提升),因此閱讀(或其他方式,都是呈現的方式)
如何提高人類的思考力?
 與人對話和思辨能力?
 有否和自己的生活產生連結(和社群有關)?
 而不是只是消費沒有生產建議可以從閱讀、運動、創作等方面讓小孩有心流經驗,引發他正向學習。
 ~~~~~~~~~~~~~~~~~~~~~~~~~~~~~~~~~~~~~~~~~~~~~~~~~~~~~~~~~~~~~
9/25/2012 (當下筆記)
符號的意涵
TQ (Teacher ask Question)老師提問----à TA(TeacherAnswer) 老師回答
SQ學員提問---à SA 學員回答
1.關於這位作家”: 早期文學作家曾得諾貝爾文學獎
2.作品重要性: 騎鵝歷險記 等同 艾莉絲夢遊仙境
3.作品出發點/ 內容:介紹瑞典這個國家( 印第安人麂的皮靴: 由東向西行 )
4.歷史背景: 那時瑞典國家幾乎崩解? (如何振興這國家又不落入政治口號) 於是寫一本書來教育(統獨) 兒童---à 方法是用且從兒童的角度去介紹認識這個國家===è也可說是一種公民教育===è(漸漸) 發展成國家主義 ( 後面會談到的個人--à社群---à文化 這三個(階段?部分?)(自我評論?)集結形成的因果可印證國家這個概念不會是偶發是必須經歷如此而形成的)
5. 這本書的重要性:談到
   1. 權力 VS 義務
   2.動物與動物 之間的互動
   3.有關本書的論文頗多,世界3著名的評論學刊都曾將本書列入議題中?:
     OXFORD :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ldren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Johns Hopkins 季刊
     不要害怕被評論, 想想可以在國際文獻中被討論是何等榮耀,我們應該要建
     立自己國家超然的評論系統
6. 環境(大自然)有教化人的功能,身為人––應具備能力去感受自然界的一切
7. 最近教育議題中好的作品包含環境教育的議題並使人想去一探究竟
8. (活下來)三個基本需求(面向)?
                 1. 自主性:
TQ:什麼是自主性(老師在澄清學員的認知
SA:我想做什麼就可以做到
TA:包含自我管理與控制
TQ(思考): 我們會(願意)給孩子自主的能力或訓練嗎?
2. 能力: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
3. 關係: (習能)會在社群(屬於你的群體)中生活的能力,
             也可以說是一種福址(幸福感/快樂)” –建立關係中的福祉。
 包含
1. 你屬於這社群
2. 能和你於某種情況下聯結

        1. 和個人有關
        2. 和社群有關進而影響文化
首先將個人的創新觀念、思維帶入社群中->在社群中被檢視,社群中選擇接納與否---à若接納,將形成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這文化會傳遞給個人(個人會受文化影響) 
 舉例: 林來瘋--->他的創新思維(聰明、不被看好、堅守刻苦、尊崇推行、宣揚基督教----。符合美國對"英雄的定義 這陣旋風被接納,不論在美國或台灣產生一種文化風到處都有人認真打球。。。)
心流經驗(較屬個人)—有正向: 具生產歷程,如創作 
若太沉溺也有負向: (消費型態)如 吸毒、喝酒
如何讓心流發生: 
1. 確認目標與方法: 然後一步一步的達成,每步驟都會刺激
  下一次的成功發生
2. 行動有立即回饋( 大人去檢視孩子,當美好經驗產生給與立即回饋-- à我認同你的行為,我們站在同一陣線)
                  3. 挑戰(任務)和技術(能力)級數的平衡
1.技術高挑戰低-à輕鬆
2.技術中挑戰低à無聊
3.技術低挑戰低-à
4.挑戰中。。。à擔心。
5.焦慮
                               6.àarousal(激勵)
                               7.à心流經驗
                              8.à控制 
如何提升思考力(思維的提升): 多運動、多閱讀、多創作
補充資料:Flow experience 心流經驗
flow experience為一種專注、沈浸的心靈悠遊狀態是1970 年代美心理學教授奇克森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1975)在對人類個體行為及心理狀態所作的觀察研究後所提出,進入神馳狀態的個體可以感受到身、心能力的提升,進而超越自我。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上,得以提升學習成效。找到個人從事某些活動所產生的Flow experience就能獲得真正快樂而滿足的人生。
Csikszentmihalyi他觀察藝術家、攀岩家、舞蹈家、職業棋士及籃球員的行為,探討其工作與心理愉悅的關係,結果發現當研究對象投入工作時,會經歷以下的特定感覺:感到個人能力足以應付工作所需、對活動回饋非常清楚、注意力集中、失去自我的知覺、感到能夠掌控行為和環境、自發而不需外在酬賞等。這些感覺使個人在沒有外在酬賞下,也能興高采烈地全力投入工作,而且工作後還想再次投入類似活動。由於研究之對象一再描述感覺如同有內在邏輯可循,流暢無比,因此他就將此種感覺命名為”flow experience“。楊純青(民93)
什麼是Flow experience?
奇克森米海伊指出:「Flow experience是一個人全神貫注地投入一件事(或一個活動),
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端的享受,以致於會不惜代價的全然投入。」
1.認知到活動具有的挑戰性與自身擁有的技術旗鼓相當;
2.思考與行動合而為一,不假思索地做出動作行為;
3.對於活動目標有清楚的想法,知道下一個步驟應如何進行;
4.感受到來自活動的回饋,知道自己表現的好壞與否;
5.專心於活動而忘卻其他事物;
6.全然自我控制的感覺;
7.渾然忘我地失去自我意識;8.失去時間感;
9.當完成了這個活動後,內心的愉悅感及成就感讓人想反覆地去投入。
當人們從事某些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並深度投入時,便會引發快樂、幸福、滿足感,使得人們一再只是為了自我的愉悅目標而重複那些經驗,這就是內在酬賞的本質。
Flow experience通常發生在挑戰與技術相對平衡的結構清楚之活動中,而所謂結構清楚的活動就是能提供我們運用智力(思考)或體力的活動,如:作曲、舞蹈、攀岩、下 棋、打籃球…,許許多多的休閒活動都具備這個結構,甚至企畫案、程式的撰寫、組織的管理…等,更都符合這樣的架構,反倒是看電視、做SPA、瘋狂地瞎拼無法 提供這種機會。
現在開始,請留意日常生活的哪些活動能帶給你心流的感受,如果找不到的話,表示你必須拓展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種類,如此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特長與方向。
參考資源:
楊純青(93)。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及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馬斯洛(Maslow)在研究那些已經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時,提出了高峰經驗的概念。它是一種為時十分短暫的幸 福、興奮、喜樂、充實、忘我、心醉神迷、心靈悸動的體驗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