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102.09.12秋季【過渡客體與兒童遊戲】講義

過渡客體與兒童遊戲

徐永康
2013.09.12
如我們回想自己小時候玩遊戲的過程,或是觀看兒童主動的遊戲,多數人會同意兒童遊戲的美好感受,在參與遊戲中,兒童可能有的心理感受如渾然忘我、內在與外在的合作、非虛幻的錯覺、帶有豐富情感、從過渡客體到單人遊戲,到多人遊戲與文化體驗的過程、彼此相互合作與依賴、帶有身體活動的練習、過程就能提供滿足、自我遊戲中的亢奮與情感激動的控制、以及對於真實的不確定感與不安全感。
在雙人或多人遊戲中,彼此有了心理重疊的效果,因此也引發教育與療癒的機會。過程中成人可扮演參與互動、各玩各的、在旁指導與直接指導四種方式,端視於學生的學習性格差異。
    過渡客體,就是那些作為安慰兒童用的具體物件,如小毛毯、布娃娃等,特別在情緒低落時的柔軟物件,其作用在於轉化先前早期嬰兒時對母親乳房的依戀,請注意不餵母奶並不算斷奶。這些幼兒所依戀的過渡客體被幼兒初始地認為是非我的擁有物,他有權利支配、被深情地使用或是激動地拉扯、除了幼兒本人,其他人無權改變、並經得起幼兒愛恨交織的對待、被幼兒賦予重要意義的外在物。最重要的是,過渡客體注定會被失去原有的位置。經過幾年之後,這些過渡客體不會被完全遺忘,而是轉化到與其他有生命物的互動,換言之,幼兒成長的依戀,從母親的乳房轉化到過渡客體,再從過渡客體轉化到群體遊戲的歷程。或許,可以猜測某些有社交障礙的人,可能在這轉化過程並不順利。
    轉化的過程是否順利,決定於幼兒是否能接受事實。過渡客體之所以稱為過渡客體,我認為正是幼兒從依戀母親與把母親的乳房是為自己的一部分,轉變成對他人的依戀,幼兒彼此的遊戲,似乎反應了相同於吸允母親乳房的心理狀態。
    最後,請回頭看看在第一段幼兒玩遊戲的心理狀態,兩者真的還沒有太大差異。

參考書單
Winnicott,W. D.著,朱恩伶譯(2009),Playing and Reality,遊戲與現實。台北:心靈工坊。


James E. Johnson, James F. Christie, Thomas D. YawKey著,吳幸玲, 郭靜晃譯 (2003 Play and early Children development,兒童遊戲。台北:揚智。

註一: 「過渡客體 transitional object
唐諾溫尼考特 Donald W. Winnicott 1953年在幼兒發展理論上提出的論文〈過渡客體與過渡現象transitional object and phenomena





尊重智慧財產權 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