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偏鄉學校的兩難

「上次有說過,11月要去日本的事情,你要和我一起去嗎?」我說。
「不行,現在正在學期之間,學校通常不準老師出國,請假不會過的。」
「你就星期五晚上去,星期天晚上回來就好。只要多出你的機票錢就可以了」我說。
「我們可以在東京兩天,之後搭JR到仙台,如何呢?
「我找找班機時間。你終於會想到我了,過去任何活動你都不會想到我,我做的任何事都會想到你。你真的很自我中心、自私鬼。」

「只要你願意說話就好!」我心裡想著。

「昨天去談的會議如何呢

「我要規劃生態主題課程,想要發展台灣的24節氣中,植物生長與數學計算之間的課程,搭配學生實際體驗農作教育,可能會有些效果,過程中會用到大量的計算活動,同時也有本土生態教育。」我說。

「數學課就已經有書商提供的資料、連參考手冊都有,何必浪費時間做這種事情呢?這些教師手冊與課本都是數學專家編輯的,你又不是數學專家,有何本事呢?我就不相信你能做出來,只會嘴巴說說而已!

「我先說,最近我的修養好多了,可能是年紀大,自然地變得溫和,不然我會和你爭個沒完。書商都是資本家,資本流通製造出來的全球化,加速惡化偏鄉地區文化、人才、教育與經濟萎縮,我們提出的教育政策,沒能及時跟上都市化與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產生一個學校只有十個學生,卻有十八個大人照顧的怪現象。

「所以要改革啊,這些學校的學生一個人分配到的教育經費,可能是我們學校學生的五倍以上。好恐怖!」你說。

「目前提出的教改政策,也都是假借都市習慣使用的「有效力」、「競爭力」的概念來檢視偏鄉教育,製造出偏鄉整體落後的假象,在我國的教育學者也常常指出同樣的結論,偏鄉學校如同一攤死水,相對於都市學校的多樣變化,毫無生氣可言。但是不該這樣看偏鄉教育。因為這樣下去是變相地鼓勵偏鄉學校模仿都市學校作法,科層系統、引進最新的教材教法等,學校管理也要採用企業經營模式,如第五項修練成為教育行政的聖經,同時也蘊含著一個成功的學校所培育出的學生,要有能力在全球化體系中,如庖丁解牛一般地游刃有餘,創造出自己的利益出來,同時也延伸出學校鼓勵或執行非在地化的、離家的教育模式,我們到偏鄉去,一半的家長只想花錢把學生送到外地念書。」

「難道說要把小孩都留在身邊嗎?

「這是偏鄉學校的兩難,我認為一個優質的偏鄉教育是能發揮在地化特性,產生足以發展抽象知識的環境,而不是用台北觀點。若偏鄉學校的經營者認同都市價值觀點,更加速偏鄉原有文化和認同的消失。就像某些學校,一味地模仿雙語教學,反而忽略自身附近有的豐富自然資源。但也不能不顧慮都市觀點。」

「昨天不就是為這件事情去中部開會,成立個生態教育的協會嗎?

「是啊! 為了能找出偏鄉特性與永續發展,偏鄉需要找出在地化的認同,居民以此地為榮,在地有權力者與高層共同合作,鼓勵學校能配合在地化,讓學生對自己居住的土地與文化有更深刻的認同,進而自我描述並推廣到其他地方,否則容易被別人來定義,就像別人都說台北人是天龍人一樣,基隆人出門一定帶雨傘、台中人說話會說真的假的。其實這種感覺很不好。」我說。

「昨天晚上我聽到你和別人打電話,是說有人找你到大陸辦學校,是嘛?」你說。

「你不是已經睡著了嗎?我聽到你的呼聲了!

「到底有沒有這件事情?

「八字還沒一撇呢!

「到時不要又忘記我的存在了!

「知道了,別再唸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