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101.02《挨鞭童》The Whipping Boy


《挨鞭童》The Whipping Boy

徐永康老師少年小説讀書會

日期:12.04.24
筆記整理:幸碧











書名: 《挨鞭童》The Whipping Boy
作者: 席德‧弗雷希門       譯者:吳榮惠
1987年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牌獎      東方出版社
 

    今天來談《挨鞭童》這本書,它是非常早期的一本書,也非常受到小朋友的歡迎,至少在我與同學說故事分享《挨鞭童》這本書時,同學對這故事都享受、沉浸在想像的樂趣。 這想像的樂趣,藉由這本書提幾個問題來談談。

挨鞭童 - 傑米,每當淘氣不懂事的王子鬧事、闖禍時,反而挨鞭童-傑米就必須代替王子被修理、被打。 即使傑米與王子離開了王宮在外生活,但傑米卻沒有因此而傷害王子,這過程總是讓現在大多數的兒童感到訝異,其訝異的地方是因為多數兒童在道德方面發展都是以‵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基本行為模式來對待。但挨鞭童這本書中卻不是採取如此觀點。雖然王子整個家族對挨鞭童並不友善,但《挨鞭童》傑米卻不會以報復的方式來對待王子,所以此書我認為有兩方面可討論。

第一: 懲戒: 對小孩的處罰

第二: 我一直很想延伸兩個談論的議題:

      (1). 關懷倫理學

      (2). 社會心智

很明顯可以看出王子缺乏的一種社會心智,他本人不知如何與他人相處。傑米本身又可以發展出以一種關懷倫理學做為核心的一種行為判斷,因此這兩部分是很值得我們看這本書的觀點。

首先我在說之前,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最新的消息,41聽說是愚人節。愚人節目前在台灣似乎不怎麼盛行?沒有甚麼特殊的活動。

老師問:台灣的愚人節,你曾被愚弄過嗎?

A學員答:生日快樂。

B學員答:曾接到朋友來電說她要結婚了。

老師說似乎大都one by one person to person,是否有公共機構發佈假消息來愚弄大家? 聯合報有嗎? 中國時報?蘋果日報?

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則有趣的新聞,今年美國公共廣播之音NPR發表一條有趣新聞: :「依據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根據透過DNA小孩可以測出確認是否可以上耶魯大學、哈佛大學。」
這則新聞一發佈,產生影響之大啊!美國NPR馬上急忙澄清這只是開個玩笑而已!但大多數家長都相信此消息,於是急急忙忙紛紛替小孩抽血檢驗,甚至連在媽媽肚子裡的Baby也不例外,欲及時檢測自己的小孩是否有能力上哈佛、耶魯大學。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你或許可能覺得怎麼可能會有如此的事發生呢?但我覺得這只是遍地烽火下的一個小戰場。甚麼是遍地烽火下的一個小戰場?你知道美國是一個很怪異的國家,若是一個辦學很好的幼稚園,你想要申請就讀你就必須過五關斬六將,幾千個學生只錄取20個,即使父母有錢都不見得能進入那個幼稚園就讀,非常非常的困難。
第二個問題也是遍地烽火下大戰場,若是一個辦學不錯公立小學,其旁邊四周之房價馬上上漲,其飆升結果會排擠掉很多無法跟進的家長,台灣也是如此。若你有看紐約時報教育版,這些新聞都會刊登出來,他就會讓家長相信,只要檢測DNA就能得知自己的小孩是否能讀哈佛或耶魯。但是別忘了若你想念 NYU一年則須準備二百萬台幣。

一、  我們如何讓小孩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n  我們天生就想要和別人在一起,美好的人際關係能夠增進健康。

n  造成隔離的現象

n  學生的桀驁不遜

n  原因:人際接觸的機會消失由科技蔓延開始疏離感

n  家人彼此不知道父母忙什麼 家庭活動調查

n  電視讓人同一時間聽到同一個笑話,但仍然感覺孤獨寂寞。 

Ok,現在來看《挨鞭童》,有兩部分是很想討論的。

第一:王子本身的桀傲不遜、王子本身對人的不了解,其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從此觀點來破除基因迷信,基因不是萬能,基因有些影響但不是絕對因素,還有其他的部分。

我還是回到最近讀的一本書:《Happiness and Education 快樂與教育.》註一相關連結 

書中一開始開宗明義說了一句話—尋找快樂這件事,好像是很多人的想法。

因此請問各位:你快樂嗎?我發現很多人笑不太出來。〈大家互相詢問一下,問一下隔壁朋友,你快樂嗎?

我們到底是不是快樂?

快樂這件事與你的財富並不是這麼大的關係,與你的健康也不是絕對的關係。快樂到底和甚麼有關呢?快樂主要來自於一種想法和實踐的過程。你想的事情,你做到了,通常你就會有快樂感覺。但又從此觀點來說,財富可被追求;名聲也可被追求;但快樂並不是被追求,快樂往往是伴隨而來。這伴隨而來的東西,若你把快樂當作目標來追求則是非常怪異的。

老師問:「請問你們都有小孩吧?」

當你小孩一出生時,醫生護士會要給你看一下或會要求你抱一下嗎?(夥伴們紛紛說出自己經驗,也有夥伴說:「都那麼久的事早忘記了」)
過去曾有一個標準接生模式,那就是當嬰兒一出生時,要趕快抱小孩,否則會有憂鬱症。哇! 太有趣,此模式一出現很多人也都相信。所以父母當小孩一出生,則會看他手指、腳指四肢是否健全,通常檢查完之後,然後希望他能快快樂樂。
Grading書在美國很暢銷的一本書談論這件事,當孩子一出生只要裝可愛即可,他的手指類似魔法棒,只要手指一只,就會有兩個大人把東西乖乖拿過來,若做錯事則露出天真無邪的微笑就沒事了,用可愛的聲音叫〝爸爸、媽媽〞兩個大人就快樂的不得了。麻煩來了,小時候還蠻快樂,但上了幼稚園,他發現手指一指—沒用,微笑—別人則笑得更可愛。於是他發現須努力念書才能獲得老師青睞,需要好好表現才能引起老師更多關注,〝閱讀〞此時開始發揮起該有效用了。過去孩子一出生我們希望他有快樂的人生,但後來發現這種最初的初衷似乎慢慢遺忘,我們好像不斷的告訴小孩你要努力、吃苦、力爭上游。但是問題是我們越來看到孩子從小可愛,進了國小開始努力,遇到挫折慢慢放棄,到了國中就覺得好像許多小魔鬼就慢慢出來了,頭上都長腳。

OK,回到《挨鞭童》兩個問題。



第一:王子本身為什麼如何無法去了解理解他人?

當我們在說這故事時,很多人會訝異為何在歐洲早期國家會有《挨鞭童》這制度?我們不是認為說小孩犯錯應該由孩子自己來承擔嗎?為何卻由挨鞭童來被挨揍。若小孩問你,該如何回答呢?是階級制度嗎? 我曾問國小的同學們:「若有挨鞭童這制度,你會想要還是不要?你想當《挨鞭童》還是當王子?」「若你犯錯都是由別人來承擔的話,你要、還是不要?」

所以若我們再搭配《柏拉圖的指環 The Ring Of Gyges》註二相關連結 故事就可看清楚這個效果。
 曾聽過《柏拉圖的指環》這故事嗎?這是柏拉圖《理想國》中第二章裡的一個故事
  


 註三.書籍相關連結
                                                                                      註四《理想國》  (古希臘語:Πολιτεία)                     


一書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裡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

書中主要是在探討政治科學,對後來的學者有鉅大的影響,成為政治學領域的基本經典。本篇對話錄關心到底什麼是「世事的道理」,並且探討的領域包括了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哲學倫理學正義知識。上述領域都是從研究正義之性質的角度作思考——這就是對話的中心問題:什麼是正義?
故事大概內容: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國王有很多羊,附近的住戶鄰居幫國王放羊,與其說是國王還不如說他是比較富有的有錢人,他也負責管理這些人、事、物等等的事情。蓋吉亞他養了很多羊,從小就幫國王放羊,國王給他一天十隻羊,蓋吉亞每天帶羊去吃草,吃完草就回來,每天都如此,就這樣蓋吉亞放了二十年、三十年的羊。有一天蓋吉亞就覺得為什麼每天他都帶著這些羊到同一個地方去放羊,為何從來不到別的地方呢?從來沒看過山的另一邊是什麼樣子,於是蓋吉亞就鼓起勇氣,把羊帶到山的另一端去,結果發現山的另一端有一個洞,蓋吉亞心裡就認為我應該冒險進去洞裡面看一下到底有甚麼。

Q : 如果是你,這是一個山洞,你去還是不去?這是很有趣的一個問題,我曾在班上問此問題:

男同學說:「當然要進去瞧一瞧!衝呀!」

女同學說:「不要不要進去,很危險喔!

同學們於是很認真開始討論此問題。

A同學說:「去啊,但是要小心。」

B同學問:「裡面有怪獸怎麼辦?」

A同學說:「先放一隻羊進去,若羊沒叫,就可以進去洞裡;若聽到羊慘叫,就知道裡面有怪物,就趕快逃跑,不要進去。」

結果羊放進去沒事耶! 此時,剛剛說衝啊的男同學說:「嗯! 這樣比較好!」另外比較不敢冒險的同學們也說:「嗯,這主意也不錯耶!」於是大家找出綜合點。

蓋吉亞於是進去洞裡,看到一隻馬,牠跪在地上,但往前仔細一看並不是真正的馬,而是一匹銅鑄成的馬。馬的肚子上還有一個銅環,蓋吉亞拉了一下銅環,結果馬的肚子跳出一個盒子,盒子一拉出來裡面一看:有一具屍體,他的手上帶著一個戒指,蓋吉亞看了一下發現它原來是一個墳墓。蓋吉亞就把戒指戴在自己身上,就出去。黃昏時蓋吉亞把羊趕回去以後,蓋吉亞開始玩起手上戒指,其他牧羊人看到蓋吉亞在玩戒指,個個目瞪口呆,嚇得表情驚恐的看著蓋吉亞蓋吉亞不知發生什事,繼續玩著手上的戒指,其他人再繼續看表情更是害怕,蓋吉亞覺得很奇怪,於是問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為什麼表情這麼匪夷所思?。其他牧羊人就說:「我們發現你一下消失,一下出現,一下消失,一下出現,我們覺得好像看到鬼了。」

蓋吉亞一聽就說「喔我知道了」。回到家,蓋吉亞就對這銅鏡玩起他手上的戒指,一轉一下,他就消失,再轉一下,自己的樣子就又出現。

Q:  請問各位:「若是你,你會想要這個戒指嗎?」

我也曾問很多孩子這個問題,當你有這戒指你會做些甚麼?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考實驗,很多孩子的回答是如果那個戒指的話:「我要去偷東西」,「我要去拉別人的頭髮」,「我要去搶銀行」「我要免費搭飛機到處去旅行」,「我要給討厭的老師的臉上畫隻烏龜」。「我要做些甚麼………」。每位孩子開始做些平常不敢做的事。

《柏拉圖的指環》這故事其實在討論當一個人的行為不會被人發現、也不會被看到的時候,表示一個人不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當他不需為自己行為負責時,他就會做些平常不敢做、被限制的事情。有趣的地方是不單純只有孩子會這樣連大人也是如此。所以柏拉圖的指環這故事其實想要延伸的概念是: 「為什麼法律之所以重要、為什麼教育之所以重要」。也在於你能在做事情的時候該負甚麼責任。但你的行為不需要負責任時,你就會開始做些很糟糕的事情,這個遭糕其實也反映在很多故事當中,就是當你不知做這事有甚麼意義、目的時,最好不要做它,否則它會對你自己很危險也對別人很危險。說完這故事時,有朋友就說:「那我甚麼都不要動就好。」

很多孩子聽完我說故事到此時,孩子就說「老老師故事還沒講完。」最後故事結果蓋吉亞就把自己變不見,到國王的房間一刀就把國王給殺了,然後娶皇后做為自己太太。此時同學們又開始思考些問題了。

《挨鞭童》和《柏拉圖的指環》這狀況延伸到第二個問題,

實際上,在教室裡我發現不太有機會讓孩子小孩分組,大都以一排一排或個人為主。曾有位國中教師的做法,

10題數學題,將其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紙片,請同學分組討論,老師無解答,若是哪一組同學會解題則給予加分。此時大家就討論要推舉誰上台,這是一個有趣數學道德實驗。後來發現,被推舉的孩子通常是數學成績最差的。理由是:這孩子數學程度不好,但若是自己並不會,但經過分組同學們需要教會這個被推舉的同學,他才能代表這組上台解說給其他同學,這才代表真的會。更好玩的是,隔天考試題目一模一樣,但多數同學還是不會解題。

你們很驚訝嗎?你們難道認為考試一定要個別個別測驗其分數嗎?

這產生桀傲不遜的現象,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對孩子隔離隔離隔離……

而我們並沒在吉米和王子身上看到這隔離關係。而這隔離,原因是代表人際關係的接觸慢慢消失不見,導致這種隔離它與科技發展有密切關係。
科技發展例如電視媒體,電動玩具等讓很多孩子不知如何與人接觸,使人產生很大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讓家人彼此間不知到底在忙些甚麼。
我們須要有危機感,在資本主義下,最大的工作模式就叫做『分工』,妳這一輩子好像在做小小的事情。
最近有在讀一些有關管理上的一些的理論書籍。其理論與情感Emotion有很大的關聯。各位聽說過狐狸與刺蝟理論註五嗎?這是Berlin大師在談狐狸與刺蝟。他說狐狸需要各種本事樣樣精通,但刺蝟只要一輩子專精一件事即可。這兩種人大都能獲得很大成功,但是這兩種成功者都多少帶有〝刺蝟〞的精神。在現在的社會中刺蝟精神確實在商場某個領域中可佔有一席之地,現在資本主義的確可行但過去則不行。過去整個家族就是一個企業單位,從上游中游下游都是整個家族在運作,小孩需參與,所以知道。但現在有很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職業在做甚麼?工作是甚麼? 孩子曾去過父母工作地方嗎? 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性質,工作辛苦嗎?他們了解嗎?在不了解情況下家庭的疏離感就很容易產生。
二、 社會神經學

u  人際關係與神經活動的關聯性。(社會神經學當中,人與人之間相處其實會很容易串連在一起)

u  梭狀細胞。

u  鏡像神經元 (當妳看到對方時,妳會做與對方相似表情動作)

u  多巴胺

u  痛苦的人際關係與壓力激素上升速度有關。(你的人際關係不是很好,你的壓力就會出現,這此時你的消化系統就會有問題)
三、 明智行事 

u  社會智能 (理解及對應各種事物、人的能力,但它不該含有詐欺)
四、 情緒經濟 

n  低階路徑:情緒的感染中心、自動、快速、不被察覺、先做再想。

n  高階路徑:理性運作、慢、三思而行

n  結果:人類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會找理由的動物。

(遊戲1:兩人一組,答非所問。一位問問題,另一位回答問題,若是à搖頭,不是à點頭) 

(遊戲2:感知和判斷練習。即用手指頭動一動,請其猜一猜是哪根指頭,速度要越來越快)

以上是讓大家瞭解人情緒感染是ㄧ種快速自動而不被察覺,先做再講。由此我可以說挨鞭童吉米,他是一個天性善良的孩子。無法看到別人不好,所以當吉米看王子過得不好就會想要幫助他。
就如在potato 馬車,吉米很自然叫王子上車。但當吉米一說完很訝異自己怎麼會這樣說。後期吉米與王子關係,就因吉米的善良影響了王子。所以王子都願意與吉米一起提著牛奶,此時王子才發現自己在人民眼中是如此反感。當王子穿的破破爛爛離家的時候,沒有人認得出他連路邊士兵都認不出他。他與吉米關係開始產生非常有趣契合關係。
各位是否曾在黃昏學校操場上散步,是否大部分的人都同一方向,但有誰規定一定要這樣走,也可不同方向。鴿子在飛的時候,魚在游的時候,一個影響一個產生群聚,這是很有趣的心理契合關係,這種心理契合感覺,你與妳的partner另一半是否有心理契合呢?

 這種心理契合有如舞蹈關係,不是你跳、我跳而已,而是兩人互相跳出有趣的舞蹈,你扶著我、我伴著你,彼此有默契你進我退,我進你退,共同舞出美好人生。這樣的舞蹈關係其實是一種志趣相投的喜悅,這種彼此互相關注分享正向的感受,協調到一致的結果。這種關係不是只有夫妻關係,男女朋友關係,其實還是要提到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也包括和朋友的關係。所以吉米和王子後來也產生一致性的動作,越來越契合。

我們來看一本繪本 〝謝謝你,福老師 Thank youMr. Falker〞註六相關連結 。很棒的一本書。


                              

或許一些小小的動作會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只聽故事,請進教室說故事,為孩子服務吧。這種心理契合的關係,當我們是一個老師、或家長時,你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我們是權力比較大,孩子是權力比較弱的,我們如何配合著對方,那是心理師最高明的地方。所以當她講難過事情時,你會跟著難過的表情,談愉快事時會出現愉快的表情。若當她難過時你出現愉快的表情,那她下次就不與妳講話了。這種氣合關係有很多,像當餐廳女服務生知道男生喝酒時千萬不要打擾他。

五、 心境驅動要素

n  觀看臉上表情並模擬

n  用牙齒咬筆後想一件事情。

n  情緒感染

n  如果一件事能產生真實的影響,而它本身也應視為真實。

n  強烈的感官響度

n  偵測誠意的雷達

六、 愛、權利與同理心 

n  權力位置較低者會產生比較大的情緒變化,配合對方,心理師 高明之處

n  同理的生理現象

七、 氣合關係的秘訣

n  餐廳的女服務生 (當男生喝酒時千萬不要打擾他)

n  紐約大學受測學生的不經意的動作模仿 (在教室放射影機模仿老師上課模樣)

n  運動場的波浪舞

n  配合母親說話節奏 (例如: 最原始的對話,母親與孩子的對話,那美極了。這種氣合關係不需要語言跟觀念的氣合,所以這氣合觀念不是來自於語言的要求而事互動結果。相反地,如沒有這種氣合關係會出現黑暗性格。例如: 1. 自戀者 、2. 權謀者、3. 心理變態者。 ) (請看下列十三黑暗性格ppt)


八、 神經的無線傳送

n  吃甜筒的助理被猴子看到

n  模仿式學習:紀錄情緒、行為與外在環境。

n  同理的共鳴:借用感受而非思維,透過低階路徑建立兩人關係

n  笑臉優勢

n  產生共振效果


九、 利他本能 


                        

n  好撒馬利亞人註七相關連結 與受傷路人 (若是基督徒者知)

n  關鍵一:花時間注意,這是必要條件

n  必要關注:受傷路人,注意,引起他們情緒

n  微調

n  過於專注自己會扼殺同理能力

n  本能的同情

n  實驗一:半空中鼠 , 實驗二: 猴子拉桿

十、 神經基礎 

n  低階迴路的感受快速

n  他看見他所看見的

n  高階路徑的選擇:和易怒姊姊的相處

n  馬路怒火:十塊分兩塊、最後通牒、克制低階活動 

十一、 社會智能新探 

n  足球事件可能的衝突

n  社會智能與情緒智能混為一談

n  社會察覺:原始同理、調適呼應、設身處地、理解人際互動

n  社會能力:同步效應、自我表現、造成影響、展現關懷

十二、 我與它 

n  代理人:將他人當做滿足自己的工具。

n  自我中心與你我共融模式的不同

n  體會他人對我有所感覺:日本人想吃的冰淇淋,觀照他人需 要並有回應,來自於母親與嬰兒之間的關係

n  它的實用性:記者與皮條客、醫師、心理師、專業距離

n  被排斥的痛苦

n  反移情作用的同理不同於投射作用

十三、 黑暗性格 

n  他人是為我而存在

n  權謀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剝削他人 (即傲慢)

n  變態者:他人只是物品、社會變態、冷靜心態。

n  道德的提醒:自責與羞恥。

(若您身邊產生黑暗性格者,因我們不是心理諮商師,基本需求關懷滿足即可,只能保持距離,尋求專業上的求助)

十四、 心智盲目

n  惡劣猴子的貼紙試驗

n  心智直觀需要:區分自己與他人、理解他人不同想法、不同觀點看處境、理解他人的行為目的未必符合自身最大利益。女性的減胖與男性的酗酒行為

n  自閉症:極端的男性大腦

n  系統盲目:極端的女性大腦

n  比較好的為均衡

十五、 基因不是命運 

n  嬰兒對不同新玩具的兩種反應

n  基因的動態變化超過一般人的理解

n  基因與環境的互動 (環境與人的成長是絕對關係)

n  基因需要表現 (同樣基因雙胞胎若放在不同環境,則會產生兩個不同的人,所以孟母三遷絕對是有道理)

n  腦的發育需要二十年左右,最深遠的影響會落在兩歲以前,從四百克一千克左右,成年是一千四

我們如何可以讓孩子知道可以和我們再一起,而且是安全的。很多孩子會有自殺的念頭,不知活著要幹嘛。這就是沒有連結所產生出來的結果。沒有連結沒有依附,就缺乏交流。

我非常喜歡吉米這樣個性的小孩,我們需要在一個人際網路當中學會相互關切與照顧,愛就是我們的語言,透過彼此溝通與分享得到。

建議可去研讀參考 關懷倫理學註八相關連結 。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談同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