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101.06 徐永康老師 馬來西亞 中國報報導

心見聞. 如果大人只會敷衍提問… 孩子如何解惑?


2012.06.30 發佈

  
                                   徐永康老師鼓勵每個成人都要為兒童說好故事,從而改變彼此不對等的關係。                       

28/06/2012 10:31   
特約:子若 圖:岑家豪、受訪者提供 

當成人把兒童故事當作服務小朋友的工具,並作為他們精神上的糧食,說故事就不再像過往的《虎姑婆》、《芭芭雅嘎》等民間故事,只是被用來恐嚇與警示孩子……

(網站連結)  

徐永康老師的袋子裡總是放幾本書,在這些書中,有些是繪本。對他來說,在巴士、捷運或是高鐵上,看看這些繪本,就好像是旁邊有個人在說故事。當然,看書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一些事,有人會用奇怪的眼光看著他,有時又會遇到一些小孩問他:“叔叔,你在看什么呢?這故事書在說什么?好看嗎?”
從小就愛對大人發問問題,徐老師經常面對父母或老師們不喜歡他問他們問題,因為他問的問題都是:“這個世界有沒有鬼?”“人死掉后會去哪呢?”“為什么我的哥哥要騙我的錢呢?”“為什么要去上學呢?”等等。

小孩的要求,總被忽略!
他說,成人開始假裝很忙的樣子,多數只說幾句打發打發他。倘若問題不斷地在他心裡浮現時,他都會想辦法去找相關的書來讀讀看,或者是說服自己不要再去想它們。徐老師感慨地表示,事實上,不要去想這問題是比較容易和大人一塊生活。
曾經有過無數次失望的他,從不以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孩子。他經常在不同場合,告訴孩子們他看的故事,“過程中,我又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雖然我不確定是否以后我們還會再見到彼此。”
在彼此要說再見的同時,這些孩子們都會對他說:“我們老師也不說故事,只有我們很乖的時候才說。我媽媽會說故事給我聽,但是我爸爸不說。”徐永康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大人不多說一些故事給小孩聽?

虎姑婆是大人唬小孩工具?
徐永康老師直言,在許多成人的記憶中,家里長輩都會說一些故事來嚇小孩子,有時候是為了管教小孩子,有時候是為了逗孩子玩,“全世界都有類似流傳于台灣的《虎姑婆》和俄羅斯的《芭芭雅嘎》(Baba-Yaga),這些民間故事的主角專門吃小孩子,故事被用來警示兒童,不要隨便相信表明是孩子的親人或藉機想進家門的陌生人。”
“迄今,這樣的故事依然存在,最常見的是,父母為了不想花時間或者根本沒有心機講故事,干脆說個鬼故事來嚇唬孩子,讓后者知難而退。”因此,徐老師點出過去兒童文學的位置具有三個特色,其一、當小孩子不乖時,以可怕的故事作為暴力形式的懲罰;其二、當小孩違反社會要求時,同時也得到懲戒;其三、這種不乖的行為,其實在挑戰成人的權威。

學習思考反省提升理解力
這些生活上的小插曲,讓身為台灣兒童閱讀協會理事長的徐永康,一直致力于兒童閱讀與高階思考的鑽研,他同時在政大教育哲學博士班,長期開設兒童哲學、兒童文學、心靈哲學等相關研究課程。
前陣子抵馬的徐老師受犀鳥咕嚕酷出版社之邀,前來主講“繪本狂想曲~高階思考學習營”工作坊,對兒童有深入瞭解的徐老師相信,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塊毫無反省能力的白板,“在他們開口說話之前,就蘊藏著大量概念元素,這些概念需要成人來引導挖掘,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本身的內在察覺與整理,而后養成歸納與推演的邏輯能力。”
他認為,繪本可以協助兒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也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舉個例子,當孩子面對交朋友的困擾時,他們可以參考《喬治與瑪莎》;期望自己有自我認同的方式,可以參考《愛花的牛》。



(網站連結)

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去理解兒童心靈,在文化、自然影響下的可能面貌,並在視覺美感與音樂體驗下,讓兒童能對這個世界保有一份信心。


驅走恐懼   找回勇氣   強化孩子能力
隨著認識不斷深入,目前的故事創作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人們開始顛覆過去,試圖通過故事讓孩子有思考能力,並持續往高階思考方向發展。
徐永康老師指出,現在的故事形態旨在消減或克服孩子心中的恐懼,而《走開,綠色大怪物》(Go Away,Big Green Monster!1992年)就是最顯而易見的例子。


(網站連結)
                                             
美國繪本家愛德華恩貝爾利(Edward R Emberley),知道妖魔鬼怪是孩子們內心最大的恐懼與夢魘,他于是巧妙運用“書頁翻動”和“造型堆疊”製造出特殊閱讀效果的繪本,讓孩子在翻書間來消除畏懼與不安。
在閱讀過此繪本之后,每個孩子都會勇敢地大聲說:“走開,你這個巨大的綠色怪物!”徐老師坦言,就連大人面對害怕的事物時,也沒有能力大聲說出這么有意思的話。
“這本繪本之所以很棒,那是因為書中的孩子並沒有尋找外在協助,反而自己面對害怕,並感受到自己擁有足以殲滅怪獸的能力。”

建立良好溝通橋樑
通過類似故事,能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勇氣,這同時在發展兒童增能運動,提昇自我協助,包括拒絕大人的牽制、不同于大人的價值觀,以及強化孩子的能力。
徐老師還說,克服恐懼其實主要在發展孩子穩定的人格素養,“我們是否能讓孩子進入哪個層面才算是安心學習,這就牽扯到了說故事的目的,那就是讓說故事成為成人與兒童建立善良關係的橋樑。”
從這觀點來推論,說故事旨在用來建立成人與兒童的關係,這才能協助后者更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困擾。徐老師表示,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關係是不對等,這個不對等的特質,包括兒童是用真誠說出真實的話、冒著生命危險跟成人說真話、孩子說真話時是為自己的說話負責任。“天真與無知成為童年的代名詞,而他們在述說的過程是要鼓起莫大勇氣的。”
所以,當孩子在說話時,成人要認真聆聽,他還說,如果說一個好的故事能幫助孩子削弱或消減恐懼感覺,“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說呢?”

開闊胸襟包容異己烏鴉也有長處


(網站連結)
徐永康老師認為,說故事是為了確認自己與別人,也確認兒童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社會化的歷程。說到這個重點,他即時以八島太郎于1955年創作的《烏鴉太郎》(Crow Boy)為例,“這個故事描述從山裡來的男孩,因為害羞顯得奇怪,大家因為不瞭解,常常以取笑他為樂,但新來的老師卻發現了他獨特的才能,男孩子擁有豐富的自然知識。”
徐老師每次聽這個故事都特感動,因為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小時候的處境,其哥哥當上班長,他只能當站長,“雨水、貓咪、樹木……課室外的風景真美妙,每當老師要我進課室時,還會依依不捨呢!”
言歸正傳,在畢業會上,男孩表演烏鴉各種叫聲,引領大家想像他每天必經的悠遠山徑,同學們才體會男孩的辛苦與委屈。此故事給人最大的啟示,除烏鴉太郎的學習精神外,也教導我們要用更開闊的胸襟發掘週遭人們的優點,讓每一個“烏鴉太郎”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不要一味打壓點燃星光照亮心房


 (網站連結)James Marshall                        
恐懼是人固有的天性,成人的責任是確保孩子安全成長,避免不必要的恐懼,並擺脫以說故事或繪本來對孩子進行思想控制。一般上,徐永康老師會以孩子的角度來挑選繪本,孩子心目中最愛的故事情節通常都挑戰大人的神經線,這些很棒的故事內容包括做白日夢、不守規矩、頂嘴、逃家,以及對于沒有同理心的大人要保護自己秘密。
成人可以理解與擁抱,而不是拒絕或排擠這些故事,當你可以讓孩子讀到這類故事,即是在協助他們。例如詹姆斯馬歇爾(James Marshall)創作的《喬治與瑪莎》,書中兩隻河馬所發生的小故事,家長可以不說教、輕鬆地引導孩子正確的方向,讓孩子在快樂閱讀中,體會週遭事物與人際關係的智慧。
徐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需要成人的幫助下才能成長,“過程中,成人不要一味地壓抑孩子的思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永遠當個長不大的小孩。”這么一來,成人要試著去改變與孩子的關係。
繪本是孩童“心藥”!
(網站連結)Lobels 

October 2, 2009 at 5:13 am · Filed under film, Illustration, Tales ·
Tagged , , , , , , ,

Arnold Lobel, book, children, Frog and Toad, Illustration, storytelling, Tales
“我認為,父母可以學習鳥兒教雛鳥飛行的方法,鳥媽媽鳥爸爸教小鳥動作與方式,能否遨遊在藍天白雲下,最終靠得是小鳥自己增強能力。”徐老師建議父母把與孩子的關係定位于兩種不同文化的接觸,並非繼續以強勢的態度對待孩子。
他在作結論時,說道:“兒童文學提供孩子一個成為具有良好判斷能力的工具,這么一來,說故事與聆聽好故事變得很重要,而社會制度需要改變,成人必須不斷與孩子討論故事,才會展現正向結果。”
徐老師以過來人身分說,他就經常以各個名家的繪本來療癒心理,
“在失望難過時,我會挑美國插畫家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1907~2003)的作品來看;


William Steig; Pictures by the author The Amazing BoneWritten and illustrated by William Steig Doctor De Soto
(網站連結)
當我想知道世界會發生哪些有趣事時,另一位美國童書繪本名家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的作品是必讀繪本。”
“從他們的作品中,我能找到溫暖的感覺!”工作坊結束之前,在這個雨夜,徐老師為我們說了阿諾羅北兒的《The Star Thief》(偷星星賊),書中點點星光不但溫暖在場所有人的心,也照亮了咱們歸家的路!

註:有關作者&書名 都有相關網站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