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

【閱讀與高階思考十四堂課】第 第十一 講 多元智能與批判力 多元智能與批判思考

多元智能與批判力
第十一章多元智能與批判思考


2012/06/07
徐永康


歷史的價值在於先人累積的知識與智慧,尤其是我們在做決定時,擁有知識是先前條件;若要做理性的決定時,這些先前知識會因為新的發現而產生改變;即使我們在面對問題,也不一定有固定的解法,就算有一定的解法也會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面對新的知識、新的情境、新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有彈性的選擇。此外,過去的知識也不能保證能夠解決未來的新問題,這也就是我們需要活用過去的知識,這也就是智能。
從多元智能的發展,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八種不同智能,並指出八位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整體的人類歷史上都有不可取代的智能表現,這些智能也都需要以批判思考作為思考工具才能發展出創意智能的結果。
對於智能的說法,一般來說,智能是在理性上無法依照過去經驗時,所做出的決定,也就是想要解決某些可能是從未見過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條件需要良好的批判思考,那麼,什麼是批判思考?它的特徵是什麼?以及需要怎樣的條件才有良好的批判能力?
--------------------------------------------------------------------------
:多元智慧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包括語言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數理邏輯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間Spatial Intelligence)、音樂Music Intelligence)、人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內省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與肢體運動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至一九九五年迦納又增加第八種自然智慧Nature Intelligence)之開發。到了一九九九年又提出存在智慧Existential Intelligence),並推翻道德智慧(Moral Intelligence)的適當性。
---------------------------------------------------------------------------

一、判斷是批判思考的輸出
有些人認為批判思考是人們在解決問題、做決策以及學習新概念時的心理過程、策略以及表徵活動。但是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突顯批判思考與一般的思考活動的不同。例如醫生看病,找出恰當的醫治方式,我們認為有智慧也就是做出明智的決定。
李普曼(Matthew Lipman)認為批判思考是有關於依賴判準來做判斷、並對於相關脈絡敏感以及能做自我修正的心理行為。
以下是對批判思考在派準使用的說明

(一)批判思考依賴在判準
面對問題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原則,這些原則是我們比較或是決定的基礎,這套原則也就是判準,判準是判斷活動時的原則,並且以是有可依賴性的理由。以下是我們常用到作為判準幾個依據:
1.         標準、
2.         法律、
3.         指導方針、
4.         命令、
5.         定義、
6.         目的、
7.         經驗證據、
8.         實驗發現、
9.         方法。

(二)後設判準(metacriteria
在同樣的情況下,有時心中會浮現出不同的判準,更糟的是這些判準並不相容,彼此矛盾,這時我們需要另一套或稱為後設判準的幫助,決定這相衝突判準的優先順序,這包涵有
1.         相關性、
2.         強度、
3.         可依賴性、
4.         融慣性、
5.         一致性。

(三)判準是比較的基礎
這是判準的特性之一。但是這些比較需在一定的脈絡下完成,也才能知道比的是什麼,例如
「高雄比台北好」這就不知道比的是什麼,這在比喻性的語言中也可以用比較的基礎來決定比喻性的語言恰當與否;比較的基礎可以區分出形式與非形式的。非形式的比較基礎指的是相對性的,形式的比較基礎是一普遍或是特定社群中的權威所形成的比較基礎。

(四)標準的不可缺乏性
1.         批判思考是自我修正:探索的目的也就是發現自我缺點並加以改進。
2.         批判思考展現對脈絡的敏感:其中包含有語句的真假、特定的限制、部分與整體的推演關係、使用證據的充分性、不同脈絡下的語言意義的轉換可能不恰當。
3.         專業教育與批判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具有批判思考力成為教育的基本信念,可以運用探索團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與老師學習批判思考。

(五)方法:
1.         研究與反省自己的想法:我們在做決定時,有時會因為情緒或是陷入邏輯上的謬誤而不自知。
2.         克服批判思考的障礙:想一想自己的解法有無瑕疵、虛心思考他人對你的批評。
3.         避免臆測
4.         提出改善解法 

二、批判思考的基礎:

(一)、自我修正的步驟
1.         彼此指出自己思考的缺點
2.         自我承認自己的錯誤
3.         找出文章中模糊不清的部分
4.         找出可能錯誤解讀的部分
5.         找出支持的理由,這是其他人沒有想到的
6.         找出錯誤的預設
7.         找出論述中不一致的部分
8.         找出形式與非形式的可能錯誤
9.         質疑探索的程序是否有誤

(二)、對脈絡敏感的步驟
1.         找出因不同文化下的解讀差異
2.         個人經驗的差異
3.         語言、訓練上的差異
4.         找出整體與一致性的解釋
5.         學生找出正確的解讀
6.         在文章中如何修正原先的意義
7.         學生察覺到重點的轉移
8.         因為說者的意向而有不同的重點
9.         目前與過去的差異
10.     相似結構但是有不同的結局

(三)、判準的運用
1.         分享價值
2.         約定俗成
3.         一般的比較的。
4.         要求
5.         觀點
6.         規則
7.         標準
8.         定義
9.         事實
10.     測試
11.     目的

(四)、判斷上
1.         深思熟慮的解決問題
2.         審判的過程
3.         最後的想法
4.         最後的決定
5.         解決問題
6.         分類
7.         評量
8.         區分
9.         連結
10.     意向性的

三、以下是從平常的思考方式轉向成批判性的思考

一般性的思考
批判性思考
猜測
評價
傾向
評估
預設
驗證
連結
分類
判斷
分析
跳躍推論
推理
接受
假設

四、結論
從先前的一般性思考到批判性思考的差異,我認為是對自己先前的想法,給一點時間再一次的確認。對於不習慣有在一次確認自己想法的人,可以請別人的幫忙檢視自己的想法,直接的判斷有時很容易出錯,特別是重要的事情,最好大家一起商量。
最後,批判思考的能力就如同美好的寶石一樣,在發出光芒之前,總是需要經過洗淨、切割與琢磨的功夫才能顯現出耀眼的性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