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103.01 誠品閱讀引導深耕計畫 教學手冊 【共讀教案─國中】5《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教學手冊 【共讀教案─國中】
5《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103-1 深耕計畫教案



【在閱讀《愛德華的神奇旅行》中,在家、離家、回家三部曲,認清自我獨立與家庭依賴的矛盾情緒】


                                                       圖片連結

臺灣兒童閱讀學會 | 徐永康、余慕潔


壹、導讀

在兒少文學裡,多數的兒童被描述在家庭中成長,家庭雖然提供了孩童的需要,卻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控制,初期的兒童階段並不會有太大的抗拒,但是到了青少年時期,他們為了要表現自我獨立以及展現自己的成熟,就會反抗照顧者的控制,通常從抗拒母親作為開始,並以離家作為整個故事的開端,顯示出家庭弱勢者的抗議,換言之,離家的青少年想要表現出自我的獨立與對家庭依賴的矛盾情緒,而「在家—離家—回家」三階段也是許多故事的基本結構。有些學者認為兒童的離家,表現出兒童對於自主、自由與自信的渴望,換言之,兒童的離家並非完全都是負面行為。

許多世界經典故事,如義大利的《木偶奇遇記》、英國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德國的《說不完的故事》等等,都符合了「在家—離家—回家」三階段,有些學者研究的結論是,超過 1/3 的國中生不僅想過要離家,甚至已經開始有離家計畫。《愛德華的神奇旅行》和上述的故事不同之處,在於愛德華是個無法自由行動的兔子玩偶,他的旅程並非自主,而是因緣下被動的結果。一開始時,愛德華被描述成一隻陶瓷打造、耳朵還是兔毛製作的兔子,而且愛德華有一個別緻的專屬的衣櫃,裡面有好多漂亮的衣服,最優良的皮革製品、量身打造的鞋子,整排為愛德華量身定做的帽子,每條褲子的設計都有一個口袋,可以用來放愛德華的金色懷錶。他的裝備真是豪華至極啊!愛德華擁有了這麼多,他缺少了什麼?琵吉娜
婆婆說了一個美麗卻沒有愛心的公主,巫婆把公主變成疣豬而且被吃掉的故事,這個故事就像一個魔咒一樣,呼應這趟旅程愛德華遭遇的每個艱難,旅程中愛德華遇到了許多不同的人,經歷了富裕家庭、漁夫、流浪漢、農夫、病童、商家的過程,有些讓愛德華感到溫暖,有些讓他吃盡苦頭,然而最奇妙的是,愛德華在旅程中對自己越來越清晰,他有了各樣不同的感覺,能夠專心聆聽,而且他也能夠感受到愛和渴望為所愛的付出,經過許多的波折,至終和愛他的艾比琳又相遇了。

透過愛德華的眼睛,也讓許多讀者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生活,也感受到社會下層者的痛苦。這也顯示了家庭生活不必然是穩定人格養成的必要條件,甚至兒童有許多的心理傷害是直接和家庭有關係,有些青少年的精神問題,直接是因為他們無法承擔父母的壓力。請注意,在《愛德華的神奇旅行》中,正好描述到不同的家庭模式,有典型家庭與非典型的家庭,然而依據研究,家庭失能下的兒童容易有學習困難、更早的性行為、較多的心理困境以及更多的脫序與霸凌行為。

貳、共讀前的討論
對家庭的描述:
1. 你覺得所謂〝理想的家庭”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2. 你是否有想要離家的想法呢?為什麼?
3. 若真的離家,你最想要去哪裡?做什麼?
4. 若你是愛德華,你最想要和故事中的哪個家庭一起生活呢?
5. 現在你的家中,你最想要改變的是什麼呢?有方法嗎?


通常青少年離家使得自己和原生家庭保持某種距離,也讓彼此重新檢視自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以及自我的再確認,更仔細地說,對自我原生家庭的反思,離家的旅程可分成五個階段:
1. 自我混淆:開始時,自我的身分就是家庭所給予的,兒童不需要特別依靠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家庭的資源,如故事開始時,愛德華的優渥生活。
2. 開始分化:拒絕家庭提供的資源,與家庭切割,也期望以此來檢視自己的能力,愛德華被漁夫撿到,開始了另一種生活,並和先前比較。
3. 繼續演練:繼續增強自己的能力,愛德華被流浪漢撿到並一起生活,產生更多的理解能力。
4. 避免矛盾與分化成功,愛德華運用理解與同情,感知到病童的可憐情境。
5. 最後能尋找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平衡點,愛德華夢想到回到艾比琳的家,但這也和他先前的自我是相當不同的。
若青少年不清楚這樣的離合過程,往往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困擾,而愛德華也在這趟神奇旅行中,似乎也經歷的這五種階段。

參、共讀後的討論
討論愛德華的轉變:
1. 當奈莉和愛德華述說許多悲慘的遭遇時,愛德華發現自己和以前有什麼不同?
2. 被蘿莉丟到垃圾堆的愛德華,當時最想做什麼?經過四十天以後,愛德華的心情產生什麼轉變?
3. 當布爾問愛德華:「你一定是某個孩子的玩具,我沒說錯吧?可是你和那個愛你的孩子分開了。」
這時愛德華感受到什麼?彷彿看到什麼?
4. 愛德華和布爾、露西在流浪的時候,許多流浪漢和他說他們思念孩子的名字,愛德華了解什麼?
他的心情如何?
5. 愛德華頭碎裂的時候,他長了翅膀,他遇見了誰?誰讓他心碎(或心愛)?

《愛德華的神奇旅行》的愛德華經歷了許多的苦難,甚至如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最後還是遇見了原先的艾比琳,回到原來的家,感覺上,故事也進入到結尾。然而這並非完全沒有問題,若愛德華並不是一隻陶瓷做成的兔子,而是真實有血肉的人呢?如同原先離家的青少年,在回家後,多數的青少年感到對家庭的愧疚,認為自我拋棄的原生家庭,家人彼此需要一段時間習慣如此的變化關係,並開始重建與理解對方的過去與注意自己的感受,無可避免地又再一次喚醒了過去衝突的感受,但必須要學會以不同的角度來詮釋,產生新的觀點,最後這些離家的青少年也必須學習對家人產生期望與信任,否則「在家—離家—回家」的問題,還會繼續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