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閱讀與高階思考的十四堂課】 第六講 科學教育對思考教育的正面影響

 第六講  科學教育對思考教育的正面影響 
   2012/03/22 
  徐永康


    在過去的學習經驗中,物理、化學、數學與英文常常是我感覺到學習困難的科目,直到現在,我才逐漸明白學習科學或是數學的難處之一,在於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用語,和科學語言比較起來,兩者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對於光線、質量等等,並不像是我們在日常經驗中的看法,因此借用生活用語來學習科學,很容易發生理解上的困難,甚至容易使得學習者放棄學習科學。從這種觀點下來看,科學學習有如學習另一種語言。
    以比較寬廣的方式來看學習科學,也就是要學會使用科學語言。理解語言會需要喚起或是產生特有的經驗、去定義、會分類、學描述與解釋現象,並且科學語言更是要求在這一連串的學習中要求精確與一致,因此在科學學習上如何推理、描述、解釋與理解概念內容的使用成為必要的條件。
    對於初學者而言,科學語言如同難以理解的文字,要去理解這些科學語言,換句話說,是把自己熟悉的語言和不熟悉的語言做協調工作(attunement),一開始很容易發生錯誤,或許被專家笑,不過專家必然也是這樣被別人笑過,只是他不怕被笑,經過不斷地修正,最後才成為專家的,他必然經歷過發生、修正、記住、互動到正確使用的學習程序。例如有些學生說為了能記住英文單字,會把不容易記住或混淆的單字,寫在便利貼上,貼在自己的廁所內的鏡子上。
    學習另一種語言,學習者要進入另一種語言的脈絡,與不斷地練習;不是只有被動地閱讀而已,還要主動參與,這已經是個學習的基本常識。
    在語言使用上的基本單位來看,語詞指稱到概念,這需要有某種相關經驗、分類與描述練習,要有多重模式語言的協助,以此,過去的科學教育只是從科學領域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認識,學生學習科學的困難之一在於無法從自己的語言轉換或是進入到科學領域,有人提出二次教學(second teaching)的概念。(Novemsky, 1998
二次教學
高階思考教育鼓勵團體討論,用群體的力量幫助初學者練習,群體的討論是一種歷練後的智慧,若只是一個人的學習,容易產生直接的轉譯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借用這些學來的語言,才能保留相對的概念內容,否則容易變成一知半解的狀況。
學習通常意味著改變,改變通常藉由學習者被要求解釋、說明與建立與他人關係上或是重新說明自己目前的狀況,特別是那些過去無法接受的想法或是意念,若要納入原先的思想體系,則會產生變動。
以團體討論的方式,將彼此的對話內化成自我的內在對話,請注意,內在對話無法取代團體討論,主要在於自我的內在對話依然容易自我欺騙與自我疏忽去發現原先的不良預設想法。
    以二次教學的方式取代原先的科學教法(以演說、實驗與擷取重點),產生極大的好處( Gautreau & Novemsky, 1997)。在學者的科學教學實驗下,也看出了學生對於科學學習的喜愛與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