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

《長頸鹿的信》 教學手冊

長頸鹿的信

徐永康

2012.02.28
                                                   
一、作者簡介
岩佐惠小姐在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從多摩美術大學圖像設計系畢業後,直到一九八六年為止,都留在系上的研究室工作。很喜歡游泳、唱歌。著有《鯨老師的信》、《長頸鹿的信》。
二、故事說明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隻長頸鹿,他想知道在地平線的另一端有什麼動物住在那裡,正巧有一隻鵜鶘可以幫忙送信,長頸鹿寫了一封信請鵜鶘送去地平線的另一端遇見的第一隻動物,鵜鶘在送信的路上,遇見海豹,沒想到海豹也是幫別人送信的郵差。海豹把信送給了企鵝,有趣的是企鵝並未見過長頸鹿,長頸鹿也沒見過企鵝,他們彼此通信,對彼此也越來越好奇,最後,長頸鹿決定依據信中的內容扮演企鵝的樣子去拜訪企鵝。
三、提問
1.      好朋友要如何界定呢?
2.      無聊的感覺像是什麼呢?
3.      長頸鹿喜歡吃刺槐嗎?
4.      瞭解是什麼意思呢?
5.      地平線是什麼呢?
6.      運送費「意思意思」就好,是什麼意思呢?
7.      為什麼寄信的人想要回信呢?
8.      等待的時間,脖子長長了三公分,是真的嗎?
9.      意外的對手,為什麼要用手來說呢?
10.  鯨岬的鯨魚為何變少呢?
11.  鯨魚老師成為老師的條件中隱含什麼意思呢?
12.  說說每個動物擅長的部份
13.  海的顏色到底是哪一種呢?
14.  鯨魚有脖子嗎?
15.  扮演與模仿的差別在哪裡呢?
16.  遺憾是什麼意思呢?
17.  有翅膀卻不會飛?
18.  白色的布溫柔包著長頸鹿,為何讓他想到媽媽?
19.  為何長頸鹿想到的企鵝是那個樣子呢?
20.  女朋友是怎樣的朋友呢?
21.  腦袋大小與聰明有什麼關係呢?
四、引導觀念一:
     (一)什麼是好朋友
人經由演化後,已經養成與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習慣,多多少少都有屬於自己的朋友,朋友的屬性和一般人並不相同,包涵了三種,相互關懷、有親密感以及具體的分享行動。在這三種屬性中,最為特別是親密的感受,它構成朋友的最核心的性質,請注意,朋友的親密感和家人之間親密感並不相同,朋友之間主要是乞求一種心靈上的契合感,相反地,若是朋友之間無法達到心靈上的契合,很難成為好朋友;家人之間的關係,心靈的契合,雖然也是重要的價值,但還有彼此渴望身體的接觸,如牽手與擁抱,但是好朋友之間不會有如此渴望身體的碰觸。依據這三項性質,我們可以清楚區分一般人、認識的人、朋友、好朋友、家人等等的關係。
1.      相互關懷:目的或許局限在追求某種價值,或是評價過程(改變交朋友的方式),只是同事也會有相互關懷,但彼此還稱不上朋友關係。
2.      親密感:具有特殊的人際關係,喜歡自我揭露與分享秘密、信賴對方、分享好處與熱情與觀點,知道對方的需要、喜歡對方存在、花時間在一起、做出同樣的決定、有同樣的喜愛與厭惡(彼此形塑與理解事物的方式)、分享重要的價值觀(知道怎樣是最棒的決定),以我們稱呼與你我不分。
3.      具體的分享行動:在一起做些什麼,但不是出於利益交換。出於分享益處
為何我願意花資源在朋友身上而不是於自己呢?除了工具益處的期待交換之外,我期望有個有品質的生活,我需要知道更多事情,因為我容易自我欺騙,朋友可以協助糾正,讓我知道真實的現狀,而不會自我蒙蔽。
      (二)討論計畫:
               1.      一年見一次面的人,可以成為好朋友嗎?
               2.      坐在隔壁的同學,可以不是朋友嗎?
               3.      有沒有每次見面都吵架的朋友呢?
               4.      朋友和家人哪一個重要呢?
               5.      你不會和哪一種人做朋友呢?
               6.      你最想和故事中的哪一個角色當朋友呢?
     (三)活動設計一:秘密與朋友
         老師發出一張便條紙,讓同學寫下自己最好的朋友名字,可不讓別人看見,讓同學
         站在教室中間排成一排,並在前後放置椅子。一次遊戲大約十人左右,以下是遊戲
         規則:
         老師問以下的問題,
       a.       回答「總是」的同學往前兩步。
       b.      回答「決不」的同學往後兩步。
       c.       回答「有時」的同學往前一步。
       d.      回答「不一定」的同學往後一步。
       e.       回答「不知道」的同學在原地轉圈圈。
               老師的題目如下:
        a.       你喜歡朋友只告訴你一個人他的秘密嗎?
        b.      你喜歡把你的秘密告訴你的朋友嗎?
        c.       他說得秘密你不會告訴別人嗎?
        d.      你有無法和他說得秘密嗎?
        e.       他不小心說出你的秘密,你會不會不和他做朋友呢?
        f.        你可以分辨怎樣的事情是秘密嗎?
        g.       你覺得老師有秘密嗎?
      (四)活動設計二:如同上述,只是把朋友改成其中一位家人。
五、引導觀念二:
(一)模仿
長頸鹿想去見他的筆友企鵝,而且他從來沒見過企鵝,他試著透過信件往來中,想像企鵝的樣貌,故事引人入勝之處在於長頸鹿假扮企鵝,去見真正的企鵝。這在心理學家眼中是很有道理的,模仿是一種社會學習行為,模仿需要行為者的觀察與複製的能力,從學習經驗中看出,一個初學者觀察專業者的規則操作,比起自我嘗試錯誤的方式和,前者在解決問題上更顯得有效率。當我們在面對未知時,模仿對方是初始的心理接觸(psychological contact),模仿對方的行為也成為和重度自閉症溝通的方式,幼兒模仿成人行為的解釋,被認定是幼兒試圖理解成人的心理感受。在著名的模仿實驗中,波波玩偶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1961進行的關於模仿攻擊性暴力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實驗。波波玩偶是一種充氣玩具。在該實驗中,班杜拉選用兒童作為實驗對象。班杜拉試圖使兒童觀看成人的攻擊性行為,然後將這些兒童置於沒有成人的新環境中,以觀察他們是否模仿了成人的攻擊性行為。這實驗的結果如下:
  1. 觀察成人的攻擊行為,在自由的狀態下,有比較多的攻擊行為。
  2. 兒童將更樂於模仿同性榜樣的行為,因為兒童通常更為認同同性的成人與家長。
  3. 由於攻擊性行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徵,男孩們將會更樂於展示攻擊性行為,尤其是觀察富於攻擊性的男性榜樣的男孩。

此外,許多的模仿還有嘲笑對方弱點的用意,這都是教師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討論計畫:
    1.      說說自己模仿別人的經驗。
    2.      你喜歡被別人模仿嗎?
    3.      你有模仿過自己的偶像嗎?
    4.      有人喜歡模仿老師嗎?
(三)活動練習一:國王說
一組十個人,每一個人在教室內漫步,每個人都有一次機會說:「國王說,我們都是某某動物或東西。」,每個人這時候都要模仿這種動物,持續一分鐘,之後在回復到漫步狀態,輪流到每一個人都說出一種動物或是東西。
(四)活動練習二:對方是我的鏡子
    兩個人上台演出,一個人用只用身體表演的方式說故事,另一個人完全模仿他的行為,並試圖在演出後說說對方想要表達的故事內容。
六、引導觀念三:
(一)海的顏色
          在科學解釋下,陽光是由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所組成,我們可以區辨的光線顏色,包括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光。這七種光中,在儀器檢驗下可以看出紅光的波長最長、紫光的波長最短。波長越長的光,越容易被大氣和水吸收,波長越短的,則越容易碰撞到大氣和水中的分子而散射開來。因此,當陽光照射到海洋的時候,剛開始,所有光都穿透過去,因此淺海是透明的;漸漸地,紅、橙、黃光依序被吸收了,因此,海水漸漸變成藍綠色;再往下,只有藍色系的光可以穿透進去,因此海水變得湛藍,100公尺以下的海水,連藍色光都無法進入,海水就變得黑漆漆一片!
如此的科學解釋建立在我們這樣的生物物種的基礎上,換做是另一種生物,如鳥或是狗,觀看到世界的顏色可說是另一種風貌,這反映出我們觀看到的顏色並不是真實獨立於生物體之外的性質,只要大腦結構改變,我們就有不同的顏色觀。
(二)討論練習:
   1.      這個世界只有一種顏色的話,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2.      我們怎麼知道別人看到的顏色和我的一樣呢?
   3.      有沒有可能你看到的是綠,我看到的是紅,但是我們都說是「綠色」呢?
   4.      若還有一種顏色,只有你可以看到,你想要看到哪一種呢?
   5.      如果有人無法看到顏色,你要怎樣說出「紅」呢?
(三)活動練習一:有色玻璃紙
    利用紅色、黃色與藍色三種的玻璃紙,讓同學試著透過這些玻璃紙看看自己的教室顏色是否有改變呢?一個同學有一張玻璃紙,三個人一組,可互相交換或是三張玻璃紙同時交疊一起使用。
(四)活動練習二:水彩濕畫
每個同學準備一張八開圖畫紙,並只用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水彩,將圖畫紙弄濕到不滴水狀態,請學生用水彩塗滿整張圖畫紙,並不可使用調色盤,讓學生注意顏色之間的交錯變化,進行時間以一堂課為限。
七、延伸書單
高年級:月夜仙蹤、帥狗杜明尼克
低年級:自己的顏色






 
;